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需求手语通译帮助

  吴丽丽正筹备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课程,除了像其他同学那样准备报名资料外,她还有另一层顾虑。

  吴丽丽是一名失聪者,她用手语通过手语通译员告诉记者:“我希望能有一名手语通译员陪我一起上课,这样我就能更了解讲师的课。”

  吴丽丽(33岁)平均每月有一两次出席正式场合时,需要手语通译员陪伴在旁,协助她与周围的人沟通。由于新加坡聋人协会属下只有两名全职手语通译员,如果通译员已有其他工作安排,那吴丽丽就无法得到他们的帮助。

  让吴丽丽和其他失聪者庆幸的是,协会获得滨海湾金沙一笔14万4000元的捐款,协会将利用这笔款项,聘请和训练额外两名全职手语通译员,协助失聪者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需要。

  这也是协会在拓展手语通译服务上得到的最大笔捐款。

  不过,手语通译员的人数还是不够。每月有超过65名失聪者会向协会提出超过80个通译服务的要求。目前有5100名失聪者向协会注册,而使用手语的约有4300人,即使将五名活跃的义务通译员计算在内,失聪者对手语通译员的比例还是高达614比1,这个比例远远不及丹麦的14比1或芬兰的
7比1。

  协会会长刘旺健医生在受访时说,手语通译员对改善失聪者生活的帮助显而易见,例如,有一年,一名在主流中学求学的会员因为请不到通译员,成绩一落千丈,隔年请到通译员后,他的成绩终于赶上了其他同学。

  协会会员能免费使用通译员服务,非会员则可以每小时10元的费用,聘请通译员。

  刘旺健说:“显然的,社会与失聪者之间缺乏沟通。通译员的团队扩大后,将提高大家对手语的认识,营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有了更多资源后,协会下来采取更积极的倡导立场,鼓励更多高等学府和公共机构如医院,为失聪者提供手语通译服务。

  除了陪伴失聪者上课、协助他们日常生活中与一般人的沟通,手语通译员偶尔还会被传召到医院,甚至是警署。当了三年通译员的娜菲莎(29岁)说,她平均每个月会有三四次半夜被警署的电话吵醒,要求她到警署协助失聪者。

  娜菲莎的听力正常,她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念心理学时开始学手语,毕业后成为聋人协会的全职手语通译员。

  她相信,通译员的团队扩大后,除了能减轻她的工作负担,也有助于提高不同机构和公众对失聪者的需要,以及提供手语通译服务的重要性。

  新加坡拥有众多社会性质的协会,帮助有困难的人群,留学新加坡之后移民新加坡也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