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口增至690万/什么是国人最大顾虑?调查显示公交与住房供应
新加坡地方媒体向100名年龄介于17岁至75岁的国人就刚出炉的《人口白皮书》做街头调查,60人表示无法接受人口增至690万。100名接受本报调查的国人中,有60人无法接受《人口白皮书》中人口将增长至690万人的数字,他们虽能理解人口与经济成长的关系,但令他们担忧的是,公共交通、住房等基础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增长需求。40名可以接受人口增长数字的人中,有5人表示是在没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只能接受白皮书内容;无法接受的受访者大多认为,只要改善基础设施足够应付人口增长,他们会同意白皮书的内容。无论接受与否,受访者都认为,一旦人口达到690万人,他们最大的顾虑是公共交通(62人)与住房供应(45人)是否能够承受成长的压力。对照现下公共空间的拥挤及白皮书所勾画的未来图景,有
22名受访者质疑未来的描述过于乐观。
社会议论之看法
1、交通更拥挤
欧亚裔的梁西西莉娅(42岁)说,十多年前,地铁虽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但还是有鱼有酱,而今的
地铁,沙丁鱼已经多得容不下酱汁,她想象未来的情况会更糟。
2、房子更高涨
洪钲杰(27岁)认同人口增长可继续刺激经济发展,但到时因人口增加带动的需求若继续推高房价,年
轻一代面对经济压力,将更不敢结婚生子。
3、未来就业竞争力
随着外来人才的涌入,新加坡本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也让人忧虑,32名受访者担心,就业竞争恶化将影响本地人的利益。家庭主妇陈碧娇(53岁)育有三名年龄介于22岁至24岁的子女,她说:“我担心他们将在工作上面对各方人才的强烈竞争,这可能影响他们组织家庭。”一些受访者也认为,引进大量廉价劳动力将扼杀本地人的就业机会,因此建议无论国籍设定最低薪金,让本地人也能够平等竞争。同时也建议各机构能以科技解决对廉价劳力的依赖。
4、人口增加可能衍生更多社会问题
一名售卖冰淇淋的黄姓摊贩(50岁)受访时说,她近年来曾遇到多起涉及外籍人士的不愉快事件。“比起过去,现在的新加坡感觉越来越不安全,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以后人口增加那么多,不就更糟糕吗?”
5、新移民将如何融入新加坡社会?
新移民融合问题仍受关注另一方面,对新加坡这片土地的认同有多深,以及如何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是其中20名受访者提出的担忧之一。刘国和(40岁,资讯科技顾问)对外来人才的素质提出疑问,指他们当中良莠不齐,有的因为没有足够条件到美国等国家工作,退而求其次来到新加坡谋生,新加坡只是一个跳板。一名谢姓督工(47岁)也认为,本地人须服兵役保家卫国,而外来者却享受这些安定,当外国人比例提高,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也将跟着上涨。至于教育层面,杨静惠(25岁,行政经理)以当前学前教育界聘用许多外籍教员的情况为例表示,如果情况持续,她担心土生土长的孩子将无法培养出真正的本土身份,进而影响到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一名范姓教师(35岁)说,新加坡精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个国家之所以能生存,靠的就是人们努力工作,让我们比邻国更有竞争力。若保持竞争力必须引入人口,那我们得接受,但外国人涌入一定会稀释新加坡的集体认同,就好像一杯糖水掺进其他调味剂,味道多少会有变化。”

影响深远的人口白皮书意义在哪里?
学者建议:应监督政府是否实现城市规划等目标
新加坡人口未来17年可能增加到650万至690万人,这个数字让一些国人一时间难以消化,纷纷对生活空
间遭挤压感到担忧。不过有学者认为,公众不应将焦点只放在690万这个数字上,而是注意监督政府是否能实现他们为2030年的新加坡设下的就业、居住环境等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企业博士受访时说,政府订下的目标包括,到了2030年,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 and Technicians,简称PMET)人数从目前的85万人增至125万人、满足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人员的需求、中产阶级对女佣的需求,以及做好城市规划来接纳增加的人口等。
陈企业强调:“我们该做的是督促政府取得这些目标,了解为什么会出现690万这个数字,了解这是为我
们好,而不是被这个数字给吓倒。”他也指出,690万“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成长预测”。
陈企业解释,690万人口这个数目,可来自于经济转型,例如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较具增值能力的服务业将需要更多居民与非居民;人口老龄化导致国人对外来医疗人员,包括工作准证与S准证持有者需求增
加;从事PMET工作的公民人数将增加,PMET属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对外来女佣的需求也会提高。陈企业也补充,人口达到690万是个必然的规律,若不增加人口,在本地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将无法支撑一个稳定升值的房地产市场。这也有可能使得我国出现人力短缺,导致本地与外国投资者选择撤出新加坡,进而使经济进一步萎缩。到时,年轻国人可能会选择出国寻找更好的工作机遇,进一步影响本地的经济,而房屋需求也有可能因而出现过剩现象。
人口计划是逐步落实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新加坡是逐步落实人口计划,并不是在一夜之间使人口膨胀,而接下来,政府也将大兴土木建组屋和落实公共交通扩充计划,以确保基础建设能跟上人口增长步伐。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云天德博士受访时指出,政府计算出的690万人口当中,有200多万人是非居民,这个数字存在缓冲空间,不一定是最终指标。这些非公民中,有一部分是到新加坡接受高等学府教育的学生,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云天德博士说,690万人口的计算是长远估计,并不是要求在短期内达成,白皮书也有提到下来要如何从不同方面应付人口增长,但也许当中细节太多,整体信息因此没有清楚地传达开来。对于如何在寸土如金的新加坡容纳更多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杨国柔说,新加坡可考虑建造巨型浮动平台和地下设施等,以不同的创新方式充分扩大土地用途。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山得锐(Shandre Thangavelu)则认为,建造公共基础设施的出发点,不应是为了迎合外籍人士的需求,而是要优先改进本地人的生活环境。
为增加更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方面有新规划,国家发展部1月31日将宣布这方面的规划内容。
政府人口政策规划
新加坡民主党昨天针对前天推出的《人口白皮书》,质疑人民行动党政府为什么需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
大量增加新加坡人口,并表示将在近期针对这“不可持续”的人口政策推出替代方案。民主党昨天成为率先针对《人口白皮书》发表看法的反对党。它发布文告说:“人口暴增,将为国人带来更多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压力,甚至也会影响国家安全。”政府前天公布《人口白皮书》,全面提出未来的人口政策规划。白皮书预计,人口会在2020年先达到580万至600万人;到了2030年,公民人口在新公民的补充下将达360万到380万,永久居民会保持在目前的50万至60万人水平,其余230万至250万人是非居民。
白皮书指出政府是以三大原则来确保新加坡拥有可持续人口,它们是:以新加坡人为社会核心、为国人制
造良好就业机会、打造优质生活环境。昨天,民主党说:“政府之前在解释我国为何需要现有的530万人口时,也列出同样的三个支柱,但结果并没有成功。”民主党表示,外国人已经占新加坡人口的38%,如果要把人口增加到700万,其中有一半是外国人的话,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目标可能无法达到。

新加坡就业影响
在就业机会方面,民主党引述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说,新加坡人工作时间在所有受调查的12个国家中是
最长的,而实际工资其实也下降了。民主党也说我国劳动队伍是世界上最不开心的劳动队伍之一。谈到优质生活环境时,民主党指出本地员工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最弱
的,只有39.9。其他反对党也将就白皮书发表看法民主党呼吁政府重新修订人口政策。它说:“我们不需要诉诸这种不可持续的政策,有很多的替代方案,能让国人取得繁荣和获得快乐。民主党将在近期推出人口与移民的替代政策。”另一方面,工人党发言人在受询时对当地报报表示,工人党议员期待在接下来的国会上,就《人口白皮书》发表看法。新加坡人民党对本报说,非选区议员罗文丽将在下周国会上发表意见。国民团结党秘书长潘群勤表示该党打算在明天召开记者会,就《人口白皮书》提出意见。我们该做的是督促政府取得这些目标,了解为什么会出现690万这个数字,了解这是为我们好,而不是被这个数字给吓倒。690万“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成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