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生育率低 要加大引进移民
2013年1月29日,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发表发表人口政策白皮书,提出为维持人口增长及竞争力,未来将每年输入1.5万至2.5万名新移民,令外来人口比例在2030年增至接近五成,新加坡本地人口则由目前62%降至55%。报告一出即惹来强烈反响,不少新加坡人埋怨政府未能处理好新移民急增所带来的住屋、交通及环境拥挤问题,直言国家正逐渐丧失独立民族性。
人口政策白皮书内容–人口萎缩危及经济发展,急需引入新移民
1、目前新加坡总人口为530万,当中约329万属本地公民,其馀则是永久居民及非居民。白皮书提出,到2030年,公民人口在新公民「补充」下,将增至360万到380万人,永久居民则保持在现有50万至60万水平,其馀则是非居民。在表皮书当中提出要在未来17年内增加30%人口,目标在2020年将整体人口提升至600万,并于2030年达到650万至690万水平。为实现目标,除每年引入新移民,还会批准3万名外籍人士成为永久居民,以从中挑选合适人士成为公民。
2、白皮书指出新加坡出生率长期低于换替率,人口老化问题将日益恶化,甚至在2025年出现人口萎缩,危及经济发展。针对人口增加造成的问题,会在未来17年增建70万个住宅单位、将现有地铁网络延长一倍,以及增添更多绿色空间。
输入新移民成为维持人口的最主要渠道
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提高生育率,例如月初宣布提高育儿津贴,不过2012年生育率仍只有1.2,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所需的2.1,输入新移民成为维持人口的最主要渠道。新加坡在2000年只有25%人口属新移民,目前已增至近四成,催生生活成本上升及外劳冲击等问题。高物价抢饭碗,触怒原居民。新加坡执政人民行动党在前年大选严重失利后,加紧增加公共开支改善民生,又限制输入低技术外劳及採取措施遏抑楼价等。不过该党上周在国会补选再落败,显示民众对物价飞涨及移民政策的不满未有减退。
引进新移民和外国劳力,解新加坡人口问题
新加坡到了2030年,人口总数预计将增加30%到690万,政府将有计画地引进新移民和外国劳力,以缓解新加坡人口萎缩和老化的问题。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经过近1年多的筹备于1月30日公布人口政策白皮书,这是新加坡官方首度公开完整的人口政策。根据规划,新加坡的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从2012年中的531万人,增长到650万至690万人。新加坡政府估计到了2030年,约有420万到440万人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外国人士约230万到250万人。
新加坡的生育率下降,人口逐渐老化,整体人口迈向萎缩,如何维持经济动能是政府亟欲解决的问题。
新加坡政府估计,2020年开始,退休人口将大于初出社会的人口,劳动人口减少,加上生育率低,若不引进移民,人口将从2025年开始萎缩。尽管新加坡人对持续增加的外国人感到不满,但根据人口白皮书,新加坡仍预计每年引进1万5000人到2万5000人的新公民。新加坡政府将每年批准3万名永久居民,让永久居民人数维持在50万到60万人间,藉此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成为公民。白皮书并指出,新加坡仍需要外国劳力辅助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力,目前约半数的新加坡人从事专业人员、经理人、技师等白领工作,到了2030年这项比例将增加到2/3。为了容纳比现在多约30%的人口,新加坡政府日前已宣布要扩建地铁网络,到2030年约有8成的住户走路10分钟可到地铁站,而为了满足大众对住的需求,到2016年将有20万间新屋落成。
新加坡的外来人口过多成为2011年大选的主要议题之一,后续引发的公共交通拥塞问题,更让新加坡人抱怨连连,这次白皮书公布未来的人口长程目标后,新加坡网友骂声一片,大骂政府都没在听取人民的心声。
新加坡计划大量引进新移民
新加坡1月29日公布人口政策白皮书,除了鼓励生育之外,也将有计画地增加新移民及外来劳动人口,2030时将由目前约530万人口,增加为690万人,以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及萎缩问题。这数字代表新加坡在未来17年内,将增加160万人,其中引进新移民部分,每年增加1万5千到2万5千人。依据人口政策白皮书进程规画,在2020年时,人口将增加到580万到6百万间;未来7年,新加坡人口将增加70万人。
可是正如所说的若不引进新移民,加上原有公民人口高龄化,新加坡在2025年时,本土人口将开始萎缩。本土人口萎缩时,劳动力人口减少,将影响新加坡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朝向以“新加坡人”为社会核心的前提,除了鼓励生育,也需要每年引进1万5千至2万5千位新移民。另外也将在每年核准3万名外籍人士成为永久居民,以缓冲新加坡的低人口成长率,并确保有合适的潜在公民人选。距离2030年还有17年,新加坡政府日前已提出规画,将现在地铁网路线长度增加一倍;另将增加70万个住宅单位,以及更多绿地以符合居住。
新加坡移民政策估计是会有有行为,但是本土的人口已经不满于社会的发展,在新加坡本地公民的不理解里,政府顶着压力去实施这样的政策,未来的新加坡社会将更文化复杂化?当传统与不同背景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新加坡的社会是怎么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