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别需求的学生同样是新加坡的一分子,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时能接近社群,从而融入社会。每个人天生下来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当一个孩子不是正常人的时候,那新加坡留学政府是怎么帮助这些孩子的呢?
品格与公民教育无论在主流或是特别学校都同等重要
科技在发达,任何事情都能克服,特别需求的学生今后能从更系统化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中获益,在课堂上也能使用更多的资讯与通讯科技来辅助学习。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11月5日在第二届特别教育大会上说,品格与公民教育无论在主流或是特别学校都同等重要。所有的特别学校目前在这方面都有一些零星的活动和计划。有了新课程框架,教育部希望特别学校能将品格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课程中。继2011年为特别教育推出统一课程框架后,教育部今年将品格教育与科技使用也列入其中,进一步完善特别教育成果,并与赛马博彩管理局(Tote Board)合作,在未来三年投入450万元帮助特别学校提升其科技教学资源,在校内创造运用科技学习的文化。

科技能帮助特别需求学生
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恩园学校去年起开始每星期于周会和课堂上进行品格和公民教育,通过故事、游戏和反思活动来给学生灌输价值观,收到家长正面的反馈。学校学生事务主任徐丽凤(47岁)说:“我们的学生虽不能成为律师和医生,但具备良好的品格也是对雇主和社会的一种贡献。”
对那些具有多重障碍的孩子来说,资讯与通讯科技的辅助其实是一个需要。有特别需求的学生有的在生理上有障碍,在基本的表达和学习上都有一些困难,资讯科技能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因此,资讯科技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即时,也非常必要。
典型的案例
轻微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在主流学校学习,但对一些需求情况比较复杂的学生来说,特别学校可能是最佳选择。
患脑性麻痹的洪欣颖(12岁)以前只能坐在教室一旁看着同学活动,因为她在活动上有障碍。为了帮助她使用电脑,教师冉兰(站立者)在她的眼镜上黏了感应贴纸,使用相机和仪器追踪她的头部活动以此来指挥鼠标,待确定荧光屏上的“目标”后就按一按系在手掌上的小开关即可。他就借助电脑和感应器等,帮助一名患脑性麻痹的学生画画和写字,让她得以跟同学一同参与课堂活动。他也借助iPad的声音应用程序,帮助一名患有整体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 Delay)的学生“发声”,让她能在早会上带领学生念信约。 冉兰说:“每次教师想利用科技来帮学生时都得自掏腰包,不过我们的薪水并不高。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不过我认为资金一定要善用,否则将白白浪费。教育部或许可以考虑先给教师提供这方面的训练。”
教育辅导计划 给家长更多帮助
在案2011年报统一了课程框架后,各校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加,使大家有了共同的讨论点,这回新添了两项重要内容,相信将使学校之间的讨论更充实。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推出诊断后的教育辅导,帮助他们做好进入特别学校的准备。这项计划至今已在14所学校试验,并将逐步推广到更多学校。
为配合该计划,教育部设计了一本指导手册,协助家长为有特需的孩子选校。
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需到特别学校就读时可能难以接受,也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辅导员正好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所需要的讯息。薛芝燕(44岁,家庭主妇)的儿子5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他现就读于彩虹中心义顺公园学校,但最初却因找不到理想的特别学校而在主流学校呆了一年多。薛芝燕说,报读特别学校的程序繁琐,她和先生犹如无头苍蝇般无助。她说:“如果那时能有这类辅导就好了,儿子不会白白浪费一年多的时间。他转入特别学校后进步很多,现会主动说话和提问。”
目前情况
据了解,目前有5000名特别学生在20所特别学校就读,另外1万名在主流学校就读,而当中估计有约500名较适合转入特别学校。 被问及特别学校的学额是否足以应付需求,沈颖指出,名额不足并非单靠扩建学校就能解决,其中也涉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