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国,发展医疗事业,也为吸引更多在海外念医科的新加坡学生能够学成归国,壮大本地的医疗人员队伍,保证本地医疗人手资源的充足。新加坡政府投入更多的津贴或奖金来鼓励那些在海外学成的人前往不同的医疗机构从事药剂、营养学、物理治疗、护理和医疗社工等方面工作。
为吸引更多在海外留学的牙科学生毕业后回国服务,公共医疗机构今年首次颁发海外牙科雇前津贴。有176名学生获颁各类医疗奖学金,21人获卫生部颁发的卫生科学奖学金,115人获卫生部控股与本地六个公共医疗集团颁发的卫生科学与护理奖学金,24人获得卫生部控股的医疗研究生奖学金,16人获颁新加坡业界奖学金(医疗管理)。卫生部在不久前派人前往当地为申请的学生进行面试后,4名在英国攻读牙科学位的新加坡学生获得津贴,协助他们抵消部分学费,津贴支付留学生剩余学年的60%学费,顶限为每年4万元,但条件是他们毕业后必须回国履行服务合约。获得一年学费津贴的牙科生须在公共医疗机构服务两年,获得两年学费津贴者则须服务三年;获得两年学费津贴者则须服务四年,服务期包括一年实习期。
至今为止,今年也是颁发最多份医疗奖学金的年份。牙科生所能获得的学费津贴同医科生一样,不过因牙科生无须经历一年的实习期,因此合约时间相对较短。获得一年学费津贴的牙科生须在公共医疗机构服务两年,获得两年学费津贴者则须服务三年。
为何要加大这个奖学金颁发大幅增加呢?一是今年的申请的奖金的人比去年多,而且综合素质也更全面。医疗领域所需要的不光是“科班”出身,修读医疗、卫生和护理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修读其他科系的奖学金得主,以便投入医疗管理方面的工作,协理医疗设施。其中,奖学金得主之一黄田勇(19岁)到新加坡管理大学修读经济与会计双学位课程,他觉得将财经方面的知识用在医疗领域上更有意义,能帮助到更多人。
为进一步扩大吸引海外医疗人员回流的计划,卫生部在今年的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卫生部开支预算时宣布,从今年起让在外国受训的牙科学生也将能像医学生一样,有机会申请雇前津贴,回国工作。卫生部控股透露,目前共有15名新加坡学生在英国攻读牙科学位,另90人在澳洲念牙科。
更多优秀学生申请雇前津贴。首批海外医科雇前津贴获得者主之一李俊泷(26岁)今年从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毕业归国,目前在国大医院骨科部当实习医生。他受访时说,身为为一名“海归”医科生与本地医科生所走的路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从基本的实习医生(House Officer)做起,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我是从今年2月开始实习,而本地医科生则是从5月或6月起才开始工作。”获得海外医科雇前津贴的医科学生也增加,去年共有86名医科生获得津贴,比前年的68人多出近三成。
同时,卫生部控股受询时指出,为了协助这些“海归”医科生能更好地融入本地医疗环境,他们会资助这些留学医科生机票,让他们在外国求学期间,能够返国修读本地的一些医科或牙科课程。待他们学成归国后,也须参加一个星期的迎新活动,以协助他们熟悉本地环境。卫生部希望在2020年前将本地的医疗人员增加50%,即相等于多增约2万名医生、护士、牙医、药剂师及综合医疗保健人员。
针对吸引优秀学生新科大也推出更多元奖学金计划。新科大今年5月开课,第一批学生有340人,72名学生是本科学金得主,他们也能申请改进后的新奖学金。新科大也与一些机构合作,提供企业界颁发的奖学金,目前有24名大一学生是这些奖学金的得主。开课仅五个月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已经着手为明年的招生做准备,推出更多元的奖学金计划吸引优秀的学生。学校将改进现有的奖学金计划,推出新科大—麻省理工学院全球领导才能计划奖学金以及新科大—浙江大学亚洲领导才能计划奖学金。两项奖学金的金额分别高达每名学生10万元和7万元。
资助学生到合作院校交流。除了全额学费,这两项奖学金也会资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合作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和浙大交流的费用。麻省理工学院的交流计划为期13个星期,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各种研究活动,并到当地的起步公司实习。浙大交流计划则长达15个星期,学生除了参加浙大的各种课程和工作坊,也能参与阿里巴巴等当地公司的项目,熟悉中国的设计文化和环境。浙大每年为新科大提供100个交流名额,半数学生有望获得奖学金资助,不过麻省理工学院的交流名额相对少一些。科大也把现有的奖学金分为本科杰出奖学金、本科优异奖学金和本科奖学金三类,提供不同额度的资助。
新科大明年将拨出100万至150万元资金,作为明年入学学生首年的奖学金费用。奖学金只开放给新加坡学生,每年预计有100名新生受益,奖学金不附带服务合约。新科大目前每年招生500人,这意味着20%学生能获得学校提供的各类奖学金。作为一所新学校,新科大并没有成绩纪录,因此在吸引学生时面临一定挑战,提供更全面奖学金配套的一个目标是“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读新科大”。
新科大目前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由于新科大是新学校,大学所获得的每一元捐款,政府将提供另外三元资助,一些捐赠者看到这个效应,因此更愿意捐款给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