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未来的新大学可设定更灵活的招生条件,不仅仅注重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也会考虑他的学习热忱、工作经验和其他方面的才华。这意味,就算工作一两年后才进入大学就读,可能成为往后的“新常态”。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尚达曼表示“考试成绩不应该是重点。新的学府应该以创新的方法寻找人才,比如评估个人的整体背景、或者是申请者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表现。”
国际学术咨询团(International Academic Advisory Panel)结束三天的会议后,在记者会上对升大学渠道委员会提出的初步建议表示支持。由国防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黄循财领导的委员会,主张拓展新的应用型大学渠道,为国人制造更多通往大专之路的延续教育和训练机会。
尚达曼首次以咨询团主席身份主持记者会。他说,咨询团考虑到大学教育不仅是为提供学生追求一纸文凭的渠道,还要通过制造良好的教育体验、培养毕业生具备可应付未来挑战的各种技能。虽然应用型大学渠道倚重理工学院实践学习的方针,但新型学府不仅为工院生提供升学的机会,它也是部分高中生或初院生的大学选择。
新型大学模式招生应更灵活
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扩展大学领域时,不断设立传统的研究学术型大学。这样的举措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国际经济和学生的需求,可能导致高辍学率、毕业生就业潜力锐减等问题。 因此咨询团认为,新加坡若采纳新型的大学模式,这样的学府不仅要和现有的大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更要保持独特性。这包括在收生过程中,提倡使用更灵活的条件,如录取拥有不同才华和热忱的学生,以及实行延迟录取制。
据了解去年大学入学率为26%,到了2015年,政府希望能提高到30%。至于2015年后,这个比率将提高多少,尚达曼表示政府尚在仔细考虑相关细节。当升大学渠道委员会提出报告时 ,也会有这方面的正式建议。
应用渠道不是“二等”选择
咨询团也赞同,借助新加坡科技学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SIT)的平台推出新型大学渠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这点,出席记者会的科技学院校长陈振忠教授说:“我们很高兴获得认可,但还得等委员会报告书出炉,我们才能按部就班地发展。”委员会预计在年底前公布报告书内容。
尚达曼认为,如果确实倚重科技学院的模式,委员会还得深入探讨要如何打造一个系统化且富有价值的课程计划。这是为了确保人们不会把应用渠道看作是“二等”的选择。
汇集亚洲和欧美12名知名教育专家的咨询团也指出,新加坡在大专教育领域已不再是“追赶者”(playing catch-up),而是进入到可创造卓越模式的阶段。 尚达曼也赞成这点,他人为北欧国家也有杰出的应用型大学,这不是没有前例的尝试。但对新加坡而言,这是一次特殊的机会。可以在借鉴别人的优点,以自信的姿态创造出独特于新加坡、且可能被其他人应用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