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月4日早报韩咏梅的报道,总理昨日发表文告说:强调母语,是我国教育制度至关重要的特色。政府会坚定不移地逐步强化和更新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确保它与时并进。
总理是针对教育部长黄永宏医生最近提出减低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引发公众讨论一事,做出上述表态。报道说,总理将在近期内与黄永宏医生一起会见媒体,阐明政府的观点与想法。
本人对总理的这一表态感到欣慰。尤其对总理提到,要逐步强化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感到鼓舞。
诚如总理所说,强调母语,是新加坡教育制度至关重要的特色。它也是双语教育的重要基石。毫无疑义,母语教育一旦衰微,新加坡的双语优势必将荡然无存。
关于减低小六会考母语比重的建议,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不是与时并进,而是在开时代的倒车。在全球化的今天,难道新加坡要重回单一语文的时代吗?
新加坡近年来一直在更新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其出发点是根据语言大环境的转变——英语已成主流,成为多数小学新生在家庭中的第一语言,因此需强调母语的创意教学,并适当降低要求和难度,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这个思路,我基本上是赞同的。
但是,减低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已完全偏离了这个思路,而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因为减低会考成绩的比重,与降低考试难度、调低学习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降低成绩比重,不可能激发任何学习兴趣。它唯一的作用是降低母语的重要性。它只会成为我国教育特色及双语教育优势的致命伤而已。本身作为一名家长,我不能不对这样的思路感到忧心忡忡。
而这一思路的出发点,及众多家长的支持,更让我感到近年来多次修改母语考试制度的弊端。黄永宏部长在解释这一思路时说,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过高——因为O水准中母语成绩是可选的,A水准中母语是可以不考的,那么显然,母语在小六会考中与英文占有同样的比重,就太高了。
由此可见,针对O水准和A水准的两项母语考试变革,已经给无须重视母语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既然O水准、A水准都可以不重视,那为什么小六会考还要重视呢?
而一些家长之所以支持这一建议,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比如一位祖母致函《海峡时报》说,她的三个孙子中两个因为华文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一流的中学,另一个经过上诉后勉强进入心目中的中学,但只能进入较差的一班。在初级学院,他又因为母语成绩不理想,可能无法申请奖学金出国念书。这位祖母吁请政府尽快降低母语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因为她还有五个孙子将参加小六会考,她不希望他们因为母语成绩被拖累。
在这里,我很想问问这位祖母,如果有家长因为孩子的英语、数学或科学等科目的成绩不好而担心被“拖累”,于是强烈建议教育部降低这些科目在会考中的比重,她会怎么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对这个逻辑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母语不重要!既然不重要,那为什么还要让它成为学生的“拖累”呢?
由此可见,近年来针对母语考试的一系列变革,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母语成了家长眼中的一种“拖累”。这难道是我们更新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的初衷吗?难道我们改革的下一步,是象那位祖母所说的,要将母语这一“拖累”尽快彻底革除吗?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认为总理的表态非常及时。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正是“强化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好让学生和家长们尽快认清双语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吗?
如果说,我们的双语政策在前50年成功造就了新加坡人的英语优势,那么时至今日它应该与时并进,转而将重点放在强化我们下一代的母语水平,而不是任由他们的母语能力逐渐消亡。
所以,千万不能再沿着降低华文比重的老路走下去了。我们确实应该与时并进,通过强化母语教学与考试制度,来保障我们下一代的双语优势得以维系,以确保新加坡人的未来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