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直通车学生已在去年参加A水准会考,前天领取成绩,三所开办这课程的学校共有95名学生在修满12个学分的情况下,考得至少8个特优,表现不俗。
对直通车学生来说,去年的A水准会考是他们继小六会考后,六年来的第一次全国性考试。本报访问了三名首批直通车毕业生,谈他们当时如何备考。他们都考获至少两科特优。
曾宝贤(19岁,莱佛士初院毕业生)受访时说,由于直通车学生没有O水准文凭,因此把所有希望都放在A水准会考上,压力非常大。
受访的学生也都认为,他们升上高一时,需要重新学习考试技巧与窍门。一些学生也反映,某些科目,A水准会考仍要求学生具备O水准课程内容的基础,而由于直通车课程内容与O水准不同,部分内容例如一些数学方程式,就没教。
尽管如此,受访的学生说,进入初院后,校方都通过历届考题、其他学校的试卷等练习及测验,帮助他们熟悉会考模式,为A水准会考做好准备。
骆宏权(18岁,莱佛士初院毕业生)是莱佛士书院的直通车学生。他说,该校直通车课程的考试形式及作答要求,与初院的很不一样。
他以历史为例,直通车课程的“小考”可能只有一个题目,学生有一小时作答;在A水准考试中,则须在三小时内完成四个题目。
他说:“作答的方式也不一样。直通车课程设的问题较注重你如何针对课题进行讨论,而初院课程的作答时间短、内容也较多,需要比较直接作答。”
一些学生也觉得,他们升上初院后修读的课程,与其他A水准学生没什么不同。骆宏权认为,他的直通车课程生涯在中四时就结束了;初院两年,主要还是以准备会考为重心。
他说:“我们还是有出国比赛、参与研究的机会,不过这些都不是强制性的。会考的范围很广,确实需要两年的时间准备。”
至于中学生涯,他就有不一样的体验。他在中四时到印度参加探讨国际课题的比赛,有各国学生参与。“如果需要参加O水准会考,我根本不可能参与这个活动。”
程姗(19岁,华侨中学高中部毕业生)来自南洋女中。她说,在理科方面,直通车课程虽然把A水准的一些课题“搬”到中三、中四学习,不过她认为,学生较缺乏实验的技巧。
曾宝贤则指出,一些基本的方程式,直通车课程没教;或许因为这些不在当时的考试范围,较缺乏纪律的学生就没把这些“基本功”记牢。
直通车学生在一些科目方面则较占优势。程姗说,例如英文,她们在中三、中四就以探讨课题的形式上课,与高中的英文理解与写作(General paper)课程形式相似,使她们上高中时更得心应手。
受访的学生也都认为,直通车学生到了初院能否适应新环境,为会考做好准备,还得看学生自己。
骆宏权说:“学生必须能够自律,专注备考。有些同学因为当初无需考O水准就能进入初院,变得比较懒散,到了初院很难适应,成绩也不理想。”
他建议,直通车学生虽然无需考O水准,不过校方可在中四时设立要求更严格的考试,确保学生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升上初院,这对学生也是一种鞭策。
直通车学校:
不论是否直通车
对学生一视同仁
开办直通车课程的莱佛士初院发言人受询时说,学院对直通车与非直通车学生一视同仁,学生所上的课程也没什么差别,都是在为A水准会考做好准备。
发言人也说,如其他初院一样,总的来说,学生的程度不一。有教师反映,直通车与非直通车学生在学习推动力方面也没什么不同。
华中发言人也指出,他们对直通车与非直通车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法。
国初院长潘玉珠说,学生在直通车的最后一年,校方会较专注于备考,不过在教学方式仍会作出调整。
她说:“他们(直通车学生)习惯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也继续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据了解,国初生在高一高二上辅导课时,直通车和非直通车学生会到不同班级,讲堂课则大家一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