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北京大学国际MBA客座教授理查德·哥伦布
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可以称得上是一片五彩斑斓的星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两位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及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的母校,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杰出校友遍布各个领域,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到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蒙代尔;从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到诗人金斯堡,科学、艺术、法律、政治、新闻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发现哥伦比亚大学的足迹。这里曾经产生了42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普利策奖”也是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评审、颁发的。
哥伦比亚大学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输送优秀的人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丁肇中就曾有过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经历,中国近代的学者胡适、陶行知、马寅初、冯友兰等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音乐家盛中国、谭盾,日本明星宇多田光也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7年,杨澜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董。
在北京大学的朗润园那个古色古香的庭院里,我有幸请到了理查德·哥伦布先生——北京大学国际MBA的市场营销教授讲述哥伦比亚大学的故事。在北京大学国际MBA的课堂上,只有两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授是着一身休闲装给同学上课的,一个是校长杨壮先生,一个就是坐在我对面的理查德·哥伦布先生,很巧的是他们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杨壮教授曾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及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哥伦布教授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长长的胡须,随意的装束,一副标准的美国做派,只是在言谈间的凝神静听,彬彬有礼的姿态,以及标准的伦敦英语,才能让人发现他分明是个英国绅士。
在我看来,哥伦布教授的经历很有些传奇色彩,在获得世界名校剑桥物理系的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去美国的商学院读MBA,而在成功地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所有人都认为他将开始在商场上一展宏图时,他却偏偏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纽约,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市场营销学博士,他的学识足够为他赢得一个金色的职业生涯,他却又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我的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了。“为什么你没有选择在物理学上走得更远,而去读MBA呢?”“因为我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真实的商业世界的变化是那样的迷人,其实我并没有远离物理,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有一些物理模型运用到实际中就很有效。”“那你为什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纽约!要了解真正的商业规则,你就要到纽约,而在纽约最出名的学校就属哥伦比亚大学了。”略一沉思,哥伦布教授继续说,“其实还有另一个理由,我在剑桥读书时,有一年去美国实习认识了艾米丽,一个美国姑娘,毕业后我决定去纽约找她,是她建议我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令我吃惊的是一向治学严谨的哥伦布教授的背后竟然有如此浪漫的故事,哥伦比亚给我最初的印象镶嵌上了一层童话的光环。
比美国还老的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是王家学院和哥伦比亚学院。1754年首任校长约翰逊在纽约曼哈顿南部,靠近纽约现在的市政厅处创办了一个只有8个学生的班级,哥伦比亚大学由此诞生。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个小小的班级发展为纽约初具规模的王家学院。在美国独立革命时,哥伦比亚大学毅然承担起历史使命,成为培养革命者的摇篮,有多名学生参加到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美国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其中包括:美国最高法院首任首席法官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政府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宪法最后定稿人古温纳·莫里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罗伯特·利文斯顿。
1784年美国独立革命后,王家学院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意在反映纽约市人民的力量和体制的变革。1896年身为哥伦比亚大学第9位校长的塞斯·劳决定将哥伦比亚校园内自1754年以来陆续建立起来的8个各自独立的学院合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学,并命名为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这个校名经纽约市政府批准正式使用,沿用至今。今天,哥伦比亚大学已经成为拥有学院18个,学系近百个,在校生近两万人的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1817年哥伦比亚大学经历了一次迁徙。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西面,主校园由70座大型建筑物构成,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由于位于寸土寸金之地,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虽然面积是常春藤盟校中最小的,但它仍然让哥伦布教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那是欧洲希腊风格的传统建筑,每天我都要静静地在校园里散步,我喜欢那种感觉,是神圣的静谧。尤其是位于校园中央的大草坪上,当你望着四周红砖铜顶、气势磅礴的建筑,你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恍如隔世的沧桑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是哥伦布教授最引以为自豪的部分。全校共有26个图书馆,藏书570万册,居全美第6。各个图书馆又各具特色,东亚图书馆的藏书,也许比不上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国会图书馆,但因为纽约是世界之都,国际人士来往频繁,东亚图书馆的出借率可说是全美东亚图书馆中最高的。新闻系图书馆,收集20年来《纽约时报》的剪报档案,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则收集了美国70年来的中小学教科书和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哥伦布教授说图书馆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每天他都要在图书馆里坐上四到五个小时,“在那里你甚至可以找到欧洲多年流失的经典,那里是书的海洋。”
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不是博物馆,更不是世外桃源,位于纽约仅距华尔街一站之遥,使哥伦比亚大学多了几分浓浓的商业气息,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惟一的对真实世界开窗的象牙塔”。在这里,你可以亲耳听到政要的竞选演讲和商界名流的成功故事,参观大型企业,参加联合国的一些项目,甚至有机会和华尔街的银行家共进午餐,在纽约这个全球的文化和金融中心找到发展事业的机会。如果愿意的话你还可以选择像纽约客一样生活,去公园、博物馆、游乐园里参观游览,或是在百老汇里看表演。“哥伦比亚大学是没有边界的”。面前的哥伦布得意地说,“我在实习的时候就参与到纽约一家公司的证券市场销售的项目中去。在纽约实习就业的机会真的很多,我们班75的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纽约,在华尔街上的任何公司无论大小总能找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纽约本身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