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啤酒节狂欢

一走出特里森威斯地铁站,远眼望去,高耸的摩天轮下,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深秋的慕尼黑,似乎已在啤酒飘香中多了些许微醺醉意。
不必说,此刻即便路德维希一世亲临也会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如今的慕尼黑啤酒节,早已不再是当年国王婚宴的副产品。作为拥有近二百年历史,每年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地无数酒徒的庆典,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据称是现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狂欢节。
“16天中,600多万观光客集合在啤酒大棚下,600余万升啤酒被喝去”,读着《明镜》周刊上的报道,不免感到有点匪夷所思,7.2欧元一升装一杯的纯真慕尼黑扎啤,真值得人们不远千里赶来饕餮?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一二。
我因囊中羞涩,对啤酒节的到来并不很热心。所以,当我姗姗来迟走进一个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啤酒大棚时,过道中总已站满了三教九流的酒客们,更多的人则坐在德国传统的长桌边高声谈笑,举杯痛饮。当大棚中央的民间乐团奏起巴伐利亚民间啤酒歌时,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站在长凳上载歌载舞起来。手舞足蹈的身影,来回晃动的酒杯,高昂欢快的歌声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碰杯声,人很快犹如一叶小舟被淹没在狂欢的海洋里。那一刻,相信上帝也会羡慕起凡人来——这大概就是慕尼黑啤酒节的魅力所在。
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说啤酒节是酒客狂欢的节日,不如说是国际融合的熔炉。德国是个开放之国,慕尼黑的国际化程度也很高,但在日常生活的流淌中却鲜有这方面的感受。以我所在的慕尼黑大学来说,学生多达47000人,位居全德大学前列,但外国留学生只有区区8000人,又分散在全市各校区,似乎与本土市民生活无甚干系。
啤酒节的到来却在顷刻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和观感。这不仅是一夜间人们见面言必称“啤酒”,更在于九、十月间数百万纷至沓来的各国游客,使城市随之膨胀起来,而往日的沉静也为喧闹取代。机场、车站、码头天天人头挤挤,通往慕尼黑的高速公路日日车流滚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匆匆奔向啤酒大棚,汇聚在啤酒桶前,尽情分享着酒精带来的满足和快感。言语不通,举起酒杯,互相很快心领神会;肤色相异,喝上两口,脸颊红润之际彼此立即不分你我。无论非洲人还是美洲人,欧洲人还是亚洲人,这里只有地球人。
慕尼黑啤酒节虽然已在近两个世纪的历程中,逐渐成为德意志民族融入世界又包容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但对巴伐利亚州政府来说,啤酒节更是一张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亮丽名片。由庞大的观光客数字所带来的巨额消费额,以及因联动效应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餐饮业、旅馆业、娱乐业等,慕尼黑人每年为此都着实暴富了一把。破桶而出的啤酒一如滚滚而来的财源,让人们津津乐道。难怪从半个世纪前开始,历届慕城市长都会为亲自出马砸开啤酒节的第一桶酒而乐此不疲。
出人意料的是,慕尼黑啤酒节只出售巴伐利亚本地啤酒,德国其他地方的啤酒一概没有露脸机会,更别说外国啤酒了,这当然令当地商家高兴。先不说那几十个啤酒大棚所在的啤酒品牌,它们无疑是啤酒节的最大得益者。单是与啤酒节嘉年华毗邻而居的德国农业博览会,虽然每两年一届,但来自于啤酒节的轰动效应,同样给它带来了诸多商机。几个德国朋友更告诉我,每年啤酒节都是他们公司和客户增进感情、洽谈业务的最佳时机。三杯两盏下肚,无数协议便在酒杯里达成共识。归根到底还是受惠于利益共享的“啤酒节经济”,文化终究免不了打上经济的印记。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