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泰晤士河畔,这里离伦敦唐人街不远。
一条海峡将英伦与欧陆隔开,隔出了英伦多阴少晴的气候特点,也隔出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从巴黎飞往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只需一个钟点。班机穿过英吉利海峡上空,英国南部的田间、河流尽收眼底。与欧陆切割整齐、成片成块、鲜亮明快的田间地头相比,这边的田地较为灰暗,且呈格状布局,又小又不规则。看来,英国人喜欢格子形状,不仅体现在穿着上,也反映在农耕中。
英国的面积为24.5万平方公里,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有过扩张历史和殖民统治历史。香港作为殖民地,被英国人统治了99年之后,于1997年回归中国。由于这个历史原因,旅英华侨华人中绝大多数来自香港。
30万华人70%来自香港
据统计,旅英华侨华人有30万人,其中70%来自香港,另外30%分别来自马来西亚,还有中国大陆其它一些省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来英进修留学的一部分中国学者学人,学成后留在了当地,就职于科研、教学或金融经贸等领域,人数大约有5000多。目前在英国有终身大学教授头衔的中国学者有50位左右,他们在英国与中国科教交流中起着很好的作用。
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华侨华人一样,旅英华人从事的主要职业是餐饮业,由于创始人多为来自香港的粤裔人士,这里的中餐以粤式为主,他们经营的外卖,品种多,质量好,价格适中,很多是自助式餐厅,英国人乐于光顾。目前,全英有中餐馆5000多家,中餐外卖店1万多家,数量很多。
这一中国人传统的谋生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福建籍华人接手,原因是很多广东籍香港人旅居英国已有几代,他们的子弟从小接受英国教育,其中不乏出自剑桥、牛津、帝国理工这样的世界级名校者,毕业后直接进入当地白领阶层,做律师、会计、医生、工程师、公司高级职员等,接父辈的班继续干餐饮的人不多。
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叶煌兴先生就是一例。叶先生1950年代末随香港移民潮来到英国,那时英国缺乏劳动力,香港又人多地少,特从香港招徕一批人。叶先生现是几个中餐馆的老板。他的五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有做律师的,有干保险的,其他几个不是搞房地产就是从事进出口贸易,唯独没有接班打理餐馆的。
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叶煌兴先生。
另外一个华人从事较多的行业是中医中药。或许是历史的原因,英国人对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按摩和中药比较认同,不少人的风湿、皮肤病、湿疹就是靠中医治好的。目前,全英有中医诊所、中药店2000多家,就业人数上万,当地政府对中医比较宽容。有关人士正在努力促使立法机构对中医行业立法。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度。旅英华人三分之一集中在伦敦地区,其它城市如伯明翰(BIRMINGHAM)、曼城(MANCHESTER)、利物浦(LIVERPOOL)、爱丁堡(EDINBURG)、新堡(NEWCASTLE)等地都有许多华人居住。
与欧陆唐人街不同的是,英国几个颇具规模的唐人街都有牌楼,一目了然。英国有四大唐人街,分布在伦敦、曼城、利物浦和新堡,其中以利物浦的唐人街最古老,又以位于伦敦市中心鸽子广场附近的那个规模最大。每逢中国春节,这些唐人街都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华人社团搞活动,如华人春节游行,当地的市长、官员都出来,春节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节日,有些地方当地居民比华侨还多,中国文化逐渐被当地民众接受。
有消息说,伦敦市政当局拟在伦敦东区建立首都第二个中国城。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在参加今年年初华人社区庆祝中国春节活动时透露说,新的中国城将成为伦敦的又一旅游中心,尽管“各项文件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确定,我会尽力促成此事”。
旅英华人的表现深得各地政要的首肯。今年8月中旬,伯明翰市长南格勒(MRNANGLE)先生出席了在此间举行的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第12届年会。他对本报记者说,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勤劳、智慧、热情,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这位“绅士味”十足的市长尤其对华裔族群不忘传统,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热心于华人社区的发展印象深刻。
爱国爱乡又爱港
据统计,英国华人社团总数达200多个,既有上百年历史的老侨团,也有成立于1990年代的新社团。
“伦敦华侨互助工团”和“正义工商会”是英国华人社会中成立最早的华人社团之一,前者成立于1916年;后者组建于1906年。“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效,贫而无谄,富无骄态,功不言己能……”建会宗旨激励了几代华人,是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创业、戒骄戒躁的“理论基础”,文字虽然不多,但意义深远。
“精诚爱国”更是旅英华人社团的“精神支柱”,多少年来,始终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生活的国度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变的是“爱国爱乡的鲜明立场”,“正是这种忠于祖(籍)国的热情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同心协力,随时代进步”。在对待祖(籍)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上,旅英华人社团立场鲜明,坚决反对台湾独立。
两大华人社团总会——“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和“苏格兰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包括了英国侨团总数近一半,其中“英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是39个华人社团的联合体。
旅英200多个华人社团成立时间有早有晚,规模有大有小,“他们除与欧洲大陆华侨华人一样具有爱国爱乡的传统外,旅英侨胞有别于他们的一点是爱港”,中国驻英大使馆领事部章成友参赞这样介绍说。因为英国华人70%来自香港,他们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十分关心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支持“一国两治”国策,凡有重大活动都积极参与”。
伯明翰市长南格尔盛赞当地华人为城市发展作出的贡献。
2万华人子弟学中文
英国侨界的中文教育十分发达。目前全英有200多所中文学校,几乎每个华人社团都有自己的中文学校,社区中心也设有中文学校,学生人数有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华裔子弟,也有当地的英国人;在中文学校里授课的教师有1千人左右。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学习中文,促进中文教育的发展,“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专门在前年创立了华文教师节,每年10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天举行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目,目的是鼓励华文教师,让更多的人学习中文”,叶煌兴说。
“华人社区中心”有特点
英国有很多华人社区中心,不同于社团,华人社区中心是当地政府资助的,专门为华人服务,政府每年有一定的拨款,为老人服务,为青年培训,为小孩办中文学习班,举办翻译、法律班等。社区中心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新移民上。
据介绍,欧洲除少数几个国家给华人社团资助外,只有英国这里有“华人问题白皮书”,旨在解决华人融入过程中的困难,如语言沟通、对法律的了解,资助华人社区,提供经费。
留学生一族遍及英伦
英国是老牌“帝国”,虽然今非昔比,但在教育方面的领先依然,英国教育在世界有影响。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学院等都是英国排名前几位的学校,世界闻名。各国学子为能进这些学校读书感到骄傲,更重要的是,好的专业毕业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除这些名牌学府外,英国以盈利为目的的五花八门的学校也很多,不少滥竽充数者,只要你缴钱,我就发入学通知书,甚至收费代发毕业证,误人子弟。近些年,来自中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是低龄学生,他们一般是从学习语言开始学业的。据统计,去年英国给中国发放留学签证3万个,前年是2万个。目前在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有8万人左右。
伦敦的学习生活费用最高,外省的费用较低,这一情况与欧洲其它国家类似。学生所需要的费用也因人而易,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达到学校要求的,他们的费用要低些,否则,就得多花钱。另外,刚来时,人生地不熟,通常要花些“怨枉钱”。
COCO小姐来自湖北,毕业于国内大学会计系。来到英国选择了伯明翰上学,并选修了会计专业进修,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听懂。她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370英镑左右,住房包括在内。她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贴补日常生活。COCO对未来还没有太多的考虑,“在这里呆几年再说”。
小王和小唐来伯明翰学习已有三年,他们来英国前在新加坡学习了两年语言和IT,现在的专业仍是电脑。他们已建立了恋爱关系,有自己活动的小圈子,侨团有活动也会请他们帮忙,他们学习和生活已经适应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