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日益增多,通过留学中介办理出国手续的人已不在少数。目前,全国270家合法留学中介中的大部分是守法经营的,但也有个别中介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另有某些不具备合法中介资格的机构也在从事留学中介活动。这些违法行为给许多学生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今日,本刊特对两个典型投诉案例进行介绍,并由专家进行点评。
前途断送比利时
吉林某中介机构勾结比利时林格国际公司毁了我们20几个留学比利时学生的未来。
2002年,该中介在多家新闻媒体上刊登广告,以“工薪留学首选”为口号,推出了比利时留学项目。该中介反复强调比利时留学项目有如下优势:费用低廉,每年只需4-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就业容易,靠打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升学容易,在比利时正规的语言学校读一年语言,基本上都可直接升入比利时大学。此外还有轻松毕业、治安良好、服务周全等承诺。
然而当我们花重金办好留学手续、踏上比利时国土时,面临的事实和该中介的承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费用昂贵,每年4-5万元人民币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工作机会很少,工薪低,劳动强度大,钟点工收入根本不够支付花销;入学困难,不易毕业。事实上,我们就读的语言学校只是租用另一语言学校的两间教室,该语言学校根本不承认我们是他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中介隐瞒了比利时的法律规定,即外国学生只能在比利时学习一年语言,如果一年过不了关,不允许重读。而比利时的正规大学对学生的入学要求极为严格,即使语言过关也未必能进入大学,有幸入学者如果不能满足学校在课业方面的要求,会被毫不客气地开除。至于治安和服务方面的承诺也都与实际相差甚远。
现在我们这些学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负债累累。而该中介负责比利时项目的部门却早已人去楼空了。
留学德国成泡影
今年1月9日,南宁市江某父子诉广西某中介“出国留学纠纷”一案在南宁市中院开庭审理。
现年23岁的江华家住南宁市。2000年12月2日,该中介举办“赴德国留学大型免费咨询会”,江华的父亲参加了咨询会。会上,该中介宣称“学生专科毕业可免费进入德国公立大学,一次投资10万读个硕士给父母看”,还承诺“保证B类(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历)学生在德国科隆语言学院学习一年德语后直升莱茵职业专科学院”。
同年12月13日,江父交了11万元的学费、中介费后,与该中介签订了《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委托协议书》。2001年6月29日,江华等6名广东学子一同飞往德国科隆。抵达德国后,他们被安排到科隆市郊一栋正在装修的旧楼里。来自中国的50多名学生吃、住、学,全在这栋大楼里,楼内外到处是垃圾。后来,学生们了解到,这家所谓的“科隆语言学院”只是一家私立学校。更让学生们没料到的是,一年的德语学习结束后,他们未能按约定直接升入莱因职业专科学院,申请全部遭到了拒绝。该学院称从未有过接受中国学生的承诺,是所谓的“科隆语言学院”欺骗了中国学生。
去年6月,江某父子一纸诉讼将该中介送上法庭,要求该中介赔偿各种损失计15万多元。
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中介在对学生及家长的承诺中,都提到了出国后先上语言学校补习语言,一年后语言过关便可直接升入某某大学或学院,因为这些大学或学院与语言学校之间有约定。
实际上,对于中介的类似承诺,还是可以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的,依据有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语言学校的功能做出判断。语言学校就是语言学校,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学校都是一样的,除了对学生学习和提高语言有所帮助外,不具备其他任何诸如升学、考级、考证等等的附加功能。这一点只要看国内的情况就很清楚。国内的语言学校比比皆是,哪一所说过能够保证你上某某大学?
第二,根据大学的入学标准来做出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大门对所有能达到要求的人都是敞开的。对于国际学生来讲,这种要求包含了对语言的要求。只要能达到要求,就可以录取,不管学生是通过何种途径达到这个要求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讲,重要的是考虑自己是否符合所去大学的要求,或者是否有条件通过努力来达到这所大学的要求,而不能轻信别人的许诺。
当然,作为补救,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意详细写明违约条款,以便未来出现纠纷时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