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三味

(一)“平等、公正”的生活版
虽然没有仔细研究澳洲的法律,但在生活中,也依然能体会到其中“平等、公正”的氛围。
在澳洲,几乎所有的服务场所都遵循“公共排队”的原则,比如在邮局,不管有多少个邮政工作人员,等候的顾客都自觉的排一条队,等待着空闲的工作人员说:“NextPlease”。开始我以为这样的等候排队方式比较好管理,占地少(因为那的银行、邮局等店面都十分小)。直到后来我选修了一门“排队论”的课程,才通过数学统计的理论,了解到这样的排队机制,称为“公共排队原理commonqueue”,这种排队方式与其它排队机制相比,在全体等候者的总的等待时间方面是没有区别的,但它能够保证每个人的平均等待时间在统计上是均等的,避免出现某些人因为挑错了队列,而遭遇比别人漫长得多的等待。在好几本教科书上,编著者都推荐把这种“commonqueue”用在服务行业上。在这种相对平等的环境下,人们不需要东张西望的观察别的队列是否更有优势,少了些许的浮躁,比较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学校的图书馆,有着种种的借阅期限,两个月、一个月、两周、一周、一天、半天和两个小时。开始,我对如此多的分类颇觉头痛,因为借回来的一大堆书中,还必须好好注意它们各自的到期日,优先看完期限短的书籍。因此,不觉对这种“繁文缛节”颇有微词。直至有一个学期,我们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选修了一门很新兴的课程。由于这门技术比较新,图书馆的相关书籍不多,稀缺的几本马上被捷足先登的人借光了。我们这些沮丧的后来者只能登录到图书馆的网页,进行预约。不久,我们惊奇的发现,由于预约的人不断增加,这几本书的借阅期限由原来的一个月变为了一周的期限。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不同的期限设置正是体现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原则,保证大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资源,防止了少数人的长期占用。借阅时间越短的书籍,代表它们受欢迎的程度越高,那些两小时的书籍,是极度热门或昂贵的书籍,这么短的时间只是供大家拿去复印的。
(二)西方的家庭生活
如果说“公平”这一印象在以前就不难想象,那么澳洲人崇尚家庭生活与强烈的家庭意识则令我感到十分的意外。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由于有“忠、孝、礼、义”的传统教育,应该是家庭观念最重的。而西方的家庭,往往被我们想象成为“罩在金钱的脉脉面纱下”的冷漠。但实际上,由于澳洲不一样的工作习惯与相对比较小的生活竞争压力,我感觉澳洲人的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温馨的。
一般来说,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是被严格执行的。除了赌场、电影院、餐馆等少数娱乐休闲场所,和医院急诊等公共部门外,大多数的工作部门都准时休息,包括我曾习以为常认为在周末应该开业的购物商场、银行和邮局等。除了这些紧闭的大门,大行其道的电话留言信箱也令你不禁对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休息时间无可奈何。在工作日的晚上,人们纷纷赶回家与家人吃丰盛的晚餐,陪孩子看录像片和做游戏、讲故事。到了周末,一大早,父母便开车把一家人带到公园、沙滩等。在那里,一家人往往能轻松悠闲的度过一天。父母要么陪着孩子嬉戏,或是在阳光下看书,孩子们更是充分地自由着,一堆沙子加上一些塑料的工具玩具都够他们折腾半天的了。
其实,这种一派升平的景象背后,更为令人羡慕的是由于这种时间上的付出,很多人的家庭观念都十分重,而由于大量这种寓于娱乐的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多的是成为朋友,而不是在青春期后成为叛逆期的对立双方。
(三)月是故乡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点点滴滴的积累生活经验,于是便慢慢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静静的体味自己的感觉,思念的感觉也开始积聚起来。
这时候思念的,包括以往拥有的,现在更懂得珍惜的一切。
自然而然的,会十分思念自己的家人。只有在离开家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其实一个小小的“家”字,会那么自然而然的为你提供了如此之多的便利和服务。我和别的同学一起合租一套房子时,除了繁琐的申请签约步骤外,便是要打电话逐个开通热水、电、煤气、电话。这些自然也没有享受到24小时的服务,因此,我们先是啃了一天干粮,在漆黑的房子中依靠手电筒和邻居送的蜡烛渡过了一晚。虽然这些远远不算什么考验,但足以令我对家庭曾经给予的一切充满了感激之情。而家人的关怀和祝福,更是心中最感温暖的记忆。
以前,我在科研院的工作都被转化为了网络接通率、设备实装率这些冷冰冰的指标和数字。在我的印象中,设备上那些五颜六色闪闪的灯似乎更能和“电信”“通信”这些字眼关联在一起。而在澳洲,作为一个普通的电信消费者,尤其是一个身在异乡的电信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感受又是另一个层面和角度了。在澳洲可以买到十分多种类的IP电话卡,这些卡的老板都是虚拟运营商,它们自己并不拥有网络资源,而是租用主导运营商的电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每一种的IP卡优惠时段和优惠国家都不一样。通常IP国际长途的资费都非常低,大约3毛钱人民币一分钟(有一些更低),因此,一个个越洋电话便成为大家与亲人沟通、聊以解决思念之苦的重要手段。我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在住的地方没有开通电话时,在学校收发email时对互联网的感激之情;在长途电话中通过声音,似乎又与亲人们在一起的拉近距离的感觉;当第一次在住的地方,通过MSN可以通过键盘不断交流,甚至直接用麦克风通话的激动……这些或许是我第一次更为深刻的从一个消费者、使用者的角度,感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它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带来的一切,也使我意识到自己原来工作的意义。
很强烈的,除了想家、想朋友和同事、大家都会十分思念祖国。我并不很赞同有些人说的“ABC”的说法,指的是那些在海外长大,已经没有中国情结的中国后裔。我想,一个人的根,与他的肤色和人种已经没有关系了,重要的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交往的圈子、处于的文化氛围、与不可逆转的民族国家情结。每一个中国人在异乡,都会油然升起希望自己祖国富强的愿望,它的荣辱,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中国农历年中秋节的那天晚上,还抽空跑出屋子去看看“外国的月亮是否更圆”。有点出乎意料,因为那环境保护比较好,我原以为至少是一样圆和亮的。但那天,我没有看见月亮,便飞跑回去,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月是故乡明,今晚这根本就看不到月亮。中秋节也不用过了。”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