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就似一把刚抓起的细砂,不经意间他们都已经从我的指间匆匆流走。细细回忆这两年半的加国留学生活,觉得自己的异国生活好像就是一座自己时时刻刻在用心去丈量却永远不会知道其高度的山峰,而我现在的状态也如我深爱着的中国足球一样—在(山)路上。每次望着那高耸如云的山顶,心中永远是唏嘘不已,感叹那道路的崎岖,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哪来的多愁善感。可当我回头去看那一个个深陷在我身后的脚印时,忽又觉明白到了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含义。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又仿佛就发生在刚才….
两年半前,1月的某一天,杭城冬日里那一缕缕暖人的阳光目送着我离开了这座养育了我18年的城市。我那时候所能真正拥有的就是我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了.怀揣着父母的血汗钱,一路上想着如同这阳光般的未来,别离的痛苦早抛弃在我的脑后了,奶奶和母亲的泪水对于我来说更象是表明了女人的那种天生小家子气,我满脑子都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踌躇。以至于时至今日,我都怀疑当时那段时间是否发生在梦中。我想,如果大家想真正去感觉我及我的经历,不得把我那些压箱底的鸡毛蒜皮都先抖搂一下来拉近我们的距离。我打小就在杭州长大,在我记忆可及的最远的时光是我的幼年。记得那时候的我隔三差五的就从幼儿园或者干脆直接从那辆送我妈医院孩子去幼儿园的三轮车里逃出来,飞奔到我爷爷奶奶家里(可能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这种三轮车都有木制的挡板,只在两侧开两个小窗,俨然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监狱,所以直到现在那位每次骑车送我们上幼儿园的老大爷的面容我还可以清晰记起)。接着,父母的责骂还有爷爷对我父亲的训斥就是我唯一那点残存记忆的最后片段了。小学,初中,高中…都是那样的顺水推舟,波澜不惊。我的家庭,我的学业,我的生活…那时候的我,和绝大部分同年的孩子一样,即使考的再差也完全不知愁的滋味,觉得父母太多的都是那种无病呻吟的唠叨。说到学业,我还是得提点儿。我从小就特爱看历史小说,豪不夸张的说,小学一二年纪的我已经可以把《三国演义》和《水浒》到背如流了。每次家里来客人,他们都会让我背那一百单八将的绰号。他们说个名字,我说个绰号,听着大家的赞扬,看着父母的笑容,虚荣已经豪不客气地占领我幼小的心灵。也许是在那种与年纪不符的书生气的引导下,一二年级,这个理论上本不该男孩取得优秀成绩的时间我居然很长时间占据着班级第一的位置,就连我现在翻开那几张写着“学习刻苦奖”的奖状时,心中都会带着种默名的冲动自言自语到:“想当年,老子也曾经……。”接下去的结果我想大家也应该猜到了,直到高中毕业,我的成绩就时好时坏,却还是不甘心做个没落贵族的角色:成绩每次都是拿前几名没戏,垫底又轮不着我。中考差了十几分可以进重点高中,高考又差十几分可以读本科,我都不知道命运为什么每次都和我开玩笑,现在看来上帝真的是自有他的安排,我根本不可能以我的思维去猜测他。也许是家庭生活的安逸,也许是从小就不是那种很塌实生活的那类人,每每考试前都会写个巨大的‘拼’字放在床前以激励自己,又会花很大的工夫去写一张根本坚持不了几天的日程安排表放在显眼之处;每每读到伟人的传记又会心潮澎湃一会儿。除了真正的持之以恒,可以做的我都做了。可是每次遇见这种如中国足球般的屡战屡败,不凑巧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又会象中国足协安慰球迷那样和我父母说:这个伢儿(杭州话孩子的意思)很聪明的,就是不认真,把玩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好了。每次我父母虽然生气,但是听里这些话真的象我们这些痴心的球迷那样,想的都是明天和那根本不实际的未来(虽然很少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他们的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现在回想来,我又恨不得那时老师痛骂我一顿,也许我本能的自尊心会激励我去改变现在我很难再改变的飘忽不定的脾气了。
两年半前,1月的某一天,杭城冬日里那一缕缕暖人的阳光目送着我离开了这座养育了我18年的城市。我那时候所能真正拥有的就是我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了.怀揣着父母的血汗钱,一路上想着如同这阳光般的未来,别离的痛苦早抛弃在我的脑后了,奶奶和母亲的泪水对于我来说更象是表明了女人的那种天生小家子气,我满脑子都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踌躇。以至于时至今日,我都怀疑当时那段时间是否发生在梦中。我想,如果大家想真正去感觉我及我的经历,不得把我那些压箱底的鸡毛蒜皮都先抖搂一下来拉近我们的距离。我打小就在杭州长大,在我记忆可及的最远的时光是我的幼年。记得那时候的我隔三差五的就从幼儿园或者干脆直接从那辆送我妈医院孩子去幼儿园的三轮车里逃出来,飞奔到我爷爷奶奶家里(可能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这种三轮车都有木制的挡板,只在两侧开两个小窗,俨然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监狱,所以直到现在那位每次骑车送我们上幼儿园的老大爷的面容我还可以清晰记起)。接着,父母的责骂还有爷爷对我父亲的训斥就是我唯一那点残存记忆的最后片段了。小学,初中,高中…都是那样的顺水推舟,波澜不惊。我的家庭,我的学业,我的生活…那时候的我,和绝大部分同年的孩子一样,即使考的再差也完全不知愁的滋味,觉得父母太多的都是那种无病呻吟的唠叨。说到学业,我还是得提点儿。我从小就特爱看历史小说,豪不夸张的说,小学一二年纪的我已经可以把《三国演义》和《水浒》到背如流了。每次家里来客人,他们都会让我背那一百单八将的绰号。他们说个名字,我说个绰号,听着大家的赞扬,看着父母的笑容,虚荣已经豪不客气地占领我幼小的心灵。也许是在那种与年纪不符的书生气的引导下,一二年级,这个理论上本不该男孩取得优秀成绩的时间我居然很长时间占据着班级第一的位置,就连我现在翻开那几张写着“学习刻苦奖”的奖状时,心中都会带着种默名的冲动自言自语到:“想当年,老子也曾经……。”接下去的结果我想大家也应该猜到了,直到高中毕业,我的成绩就时好时坏,却还是不甘心做个没落贵族的角色:成绩每次都是拿前几名没戏,垫底又轮不着我。中考差了十几分可以进重点高中,高考又差十几分可以读本科,我都不知道命运为什么每次都和我开玩笑,现在看来上帝真的是自有他的安排,我根本不可能以我的思维去猜测他。也许是家庭生活的安逸,也许是从小就不是那种很塌实生活的那类人,每每考试前都会写个巨大的‘拼’字放在床前以激励自己,又会花很大的工夫去写一张根本坚持不了几天的日程安排表放在显眼之处;每每读到伟人的传记又会心潮澎湃一会儿。除了真正的持之以恒,可以做的我都做了。可是每次遇见这种如中国足球般的屡战屡败,不凑巧的是,几乎所有的老师又会象中国足协安慰球迷那样和我父母说:这个伢儿(杭州话孩子的意思)很聪明的,就是不认真,把玩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好了。每次我父母虽然生气,但是听里这些话真的象我们这些痴心的球迷那样,想的都是明天和那根本不实际的未来(虽然很少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他们的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现在回想来,我又恨不得那时老师痛骂我一顿,也许我本能的自尊心会激励我去改变现在我很难再改变的飘忽不定的脾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