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恋情停看听

五年前在台北认识了保罗。历经台北、美国两地的交往三年,最后在我来到美国后的一通电话中,结束了这段感情。对这份逝去的爱,偶而蓦然回首时,沉淀下来的,倒不是眷恋或怀念,却是在心头烙下一个深刻经验。我个人的故事,也许是过了时效,不再适用眼前的时空,但仍愿与曾经、目前,或未来有此经验、无经验的你们分享与叁考。在此,我仍愿祝异国之恋的情侣们有个圆满的结局。

“异国之恋”一词,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充满了绮丽幻想,浪漫无比。但如亲身去体验它,却会发现那是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长路,不易通过。我衷心佩服那些力排众议,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异国恋人的坚决勇气;但也令我欣慰的是,除了在这段感情结束后,我认命的了解到人种终究有无法克服的差异外;我笃定的心,能让我在新的感情中毫无困难的付出(曾经有女友在与外国男友分手后,画地自限的认定无法再与中国男孩交往,且在遇不到其它值得交往的外国男孩的情境下蹉跎了大好青春);更让我看清事实的真象——揭开那层覆盖“异国之恋”的神秘面纱——除去国籍、种族及肤色的差异,剩下的就是单纯的他(她)和你(你)。扪心自问你是否真“择你所爱”,并负起“爱你所择”的后果。换句话说,如选择异国婚姻,随之而来的种种文化、社会……等差异与困难都要一并接受,并想办法克服。但如自觉无法承担,便该下定决心割爱,长痛不如短痛。毕竟这并不是一条“不归路”,人生的舵,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初次见到保罗,是在那年暑假朋友的party中。当时保罗是在做环保方面之研究,准备在台湾一年的短暂停留后,返美读研究所。这不在期待之中的异国恋情是在一次“海难”之后开始的……。由于彼此对运动及冒险有着极大热诚,便相约一天去金山附近海游。当时因我不谙海流性质,一不留神就被浪卷离海岸,推入外海之中。正在将灭顶危急之际,保罗及时游来救我脱离险境。另一回是他因受朋友之累,护照被窃,上了法庭,当时我替他出庭当证人,结果是让他免了一场可能性极大的牢狱之灾。也许是“患难见真情”吧,当时虽尚无“真情”可言,但人类感激的本能却也超越肤色、语言及文化等各种差异,在几次“生死关头”,以及随后一些冒险犯难的共同经历中,感情也就渐渐培养起来了。

在交往过程中,曾遭遇困难无数——来自外界及自己内心。我们本以为只要有坚强毅力便可克服一切,但两人因异地相思(后变相疑)而搞得心力交瘁。又面对一些解不开的结,最后仍以“悲剧”收场。当时的压力主要来自四方面:父母的言明反对、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来自社会的眼光,及内心的挣扎。

我的父母是受中国旧思想的洗礼,虽在教育子女作风力求开明,但也无法理解我为何放着众多中国男孩不要,偏交一个“洋鬼子”做男友,让他们好生没面子。即使中文不差的保罗曾努力与我父母沟通,但由于肤色之差别,直让我父母认定彼此无法相互了解文化及思想。“两个完全不同国度的人,难有交集!”我后来在整个交往过程中,不住的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这也是造成后来我决定分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周遭朋友及同学的异样眼光。当时在同学之间,除了少数几个了解我个性,知道“真象”——这并非是一个刻意形成的感情——的朋友外,我也无法化解多数人认为这是虚荣心作祟下之产物的想法。为了避免闲言闲语,我减少了叁加同学的活动,转而向外界寻找朋友。当时只觉得学校只不过是学习场所,毕业就好。现在回顾,却也为自己当时逃避压力的驼鸟心态而感汗颜!

至于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就更是大了!那种感觉是犹如把我放在道德尺度下衡量时,永远也合格不了的压力。两人在一起时,可看出社会的价值观显着的反映在两种心态:媚外型——对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态度有如天壤之别(由我被冷落在一旁,或受到明显较差的待遇可看出);仇外型——认为外国人来台认识女友就是一种“侵略”行为,常恶言冷眼相待。当然,有不少的人们是属“平常心型”,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来对异国情侣。但基本上而言,一般人总免不了在“异国之恋”上加一点“异样眼光”。相信不管在那片土地上皆然,只是程度有轻重不同罢了!至于内心方面,在受了外界“舆论的压力”,我常扪心自问:“这份感情是不是真心的?”“我是不是在真心付出,还是虚荣心在作祟?”这些问题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当时认识一些女友也有结交外国男友的故事(中国男孩结交外国女孩的例子似是凤毛麟角。语言、外型是障碍,文化更是主因,将分析于后),悲欢离合变数之多,比上档连续剧还精彩。以下数例,姓名为虚,故事为实:……

苦追凯恩三年吃尽苦头的阿雪,终于如愿以偿的嫁给了凯恩。一直想圆美国梦的隐情是朋友间公开的秘密,但愿嫁给这个“美国浪子”的阿雪能如愿以偿,并幸福快乐(唉!真只有天知道!)……

阿莲与其加拿大籍律师男友爱情长跑了四年,每个月花在电话的费用几乎可买张加台来回机票,但因阿莲家庭保守,且男方正值打拼阶段,阿莲只得一年飞加一两次探视男友,目前感情得以顺利维持下来。……

阿英在台认识马克之后,对马克简直视为宝贝,照顾马克生活无微不至,后又力排万难申请在马克家附近的研究所,希望能以柔情打动誓言独身的马克。来美半年多后,阿英打电话告诉我:“马克结婚了,新娘不是我,对方居然是一个三个孩子的寡妇!”但所幸阿英生性坚强,最后还是完成硕士学位,回台湾去了。……

阿香在经济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却想尽办法调到德国去,为的是要等她德籍男友大学毕业,再看感情有无结果。看她一脸疲惫,但也为得以续情缘而兴奋不已!(德国是一个更加排拒有色人种之国度,我不免为她的感情前途担忧起来了!)

相信有美满结果的异国恋人也不在少数,但对我而言,似乎以分手收场的更时有耳闻。故事中大多是女主角(中国女孩)在做不断的付出,而决定权似乎却操之在另一方的手上。不知这只是我一己之偏见,还是确实有这不平的现象存之于中外的异国之恋中?个中冷暖,唯有饮水之人最心知肚明了!

在听了一些他人的故事之后,让我简单为自己的故事收个尾。我和保罗个性相投且相处极为融洽,但在他在台期满一年之后必须返回美国。临行前,我们例外山盟海誓一番。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对感情的态度多为合则来,不合则散,承诺誓言是尽量避免)。在往后两年之中,我来美看他几次,过去类似的压力又再度出现,只是转换到美国罢了!他的亲友们对一个亚洲女孩的接受程度有限(对我的肤色、语言,甚至文化的认同差异),对他造成不少心理压力;另外即使来自社会的压力较不明显(还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但对未来生活及工作的方向却是个待解的未知数(除非我留在美国较有可能,但我并不想委曲自己)——大概是“无解”吧!

在一次又一次仔细思量之后,最后的理智还是战胜了爱情。出国读书原本就是我的计划,只是申请纽约学校而非靠近保罗家的事实,已为这个异国之恋谱下了休止符。等我到达纽约之后的一通电话中,我们因彼此心中已有了共同的默契,做了分手的决定。这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中外恋情的一段小插曲,虽然留下一点伤痕,但对我而言是最好的决定。总之,生活还是要不断前进的嘛!

来美之后,也听到一些亚裔与外国人不平的感情故事。在与对美国社会了解较深的友人讨论后,才发现虽然每个异国恋情因地域不同(台、美国)而有些许不同。但以我个人看来,无论是把镜头焦点集中某地,或扩大至全球,都能见到“白人优越感”余毒的存在。这可分别由两部分来分析:

社会地位观——基本上美国人仍存有观念认为与有色人种交往是有些降低自己社会的地位。有色人种下意识中也有以与白人交往、结婚而感到社会地位的提升。只要你稍微留心,不难看见一些俊秀的亚洲男孩身边的白人女孩竟是满脸雀斑,不甚出色,或一平庸白人男生的身边跟随一位美貌的亚裔女友(每每看到这些情形,令人有些气结!)其中有不少是受此种心情影响。

个人方面——白人男性之所以与亚洲女性交往、结婚,与之在一起,虽略有损及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对个人而言,因东方女性温柔体贴、母性表征极强的特性(常与美国女子的强悍不可侵犯成为强烈对比),却是一个“bigplus”。而白人女性长久已习惯的男性的甜言蜜语、亲腻的肢体动作,这些皆是东方男性的不及(因东西文化环境的差异),再加以前述外型、语言的障碍,因而让她们不太愿做这方面尝试。如果偶有倒追情形发生,往往东方男性会“受宠若惊,不知所措”,而采取卅六计~避为上策(我那英俊台湾男同学的现身说法)。

总之,以上所述,是为综合三五好友及我个人的“经验之谈”的“片面写真”,希望不会带给读者一种认定所有外国(白)人皆非善类的错误印象。

如果下回读者接收到有“异国恋情”要来到的讯息时,别忘要先“停、看、听、想”一番。看清楚了自己的终点、目的地,再决定是否要搭上这班“感情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