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移民生活(第三个月)
frankfan
第三个月(12月20日-1月20日)
对任何人来说,好的职业、家庭和生存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并非一定是好的。事实常常是,你千方百计要摆脱得很能是适合你生存的职业、家庭和环境,而你费尽心机要得到的则很可能并不适合于你。
很多老移民都对我们说,第三个月是新移民关键的一个月,是一个坎,跨过去就好了。三个月挫折的生活已经锻炼了新移民的意志,有的人变得更坚强了,有的人则变得更加的不满,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有人边打工边一点点的积累经验,开始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生活;有人回国考TOEFL,学英语,充充电再来加拿大;有人实在忍受不了异乡打工生活的煎熬,事业的艰辛,最后,放弃了一切,回国了。不管是留在这里继续努力的还是选择回国的人,他们通过在多伦多短暂的几个月生活,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异国生存经历,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有了一个目标,这是一件好事。看着身边的朋友走地走,来地来,不是获悉某人成功创业了,就是听到某人又失业了,我们的心情也不时地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而变换着。我认为只要明白目前的情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便比迷迷糊糊不知道方向好。我们用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坚持的人就是“黎明前的黑夜……”,回家的人则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小的时候,父母总是用他们上山下乡的故事来教育我如何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将来,我就用今天我们的移民生活来教育我的后代,如何做一个坚强的中国人。虽然是不同的地点、时间和人物,总之性质是一样的:在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应该怎样走下去,让我们的一生无怨无悔。
另外,有一件对新移民来说很重要的事必须在这个月完成,那就是办理HEALTHCARD(健康卡),每个新移民登陆第三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申请此卡。办健康卡要去加拿大健康部门办理,电话本蓝页是专门登记各类政府部门电话和地址的,所有分布在多伦多的健康部门地址和电话都可以从蓝页上查到。办理健康卡需要护照、移民纸和一个有你目前住址的信封,不用带照片,在加拿大,大到身份证,小到学生证都是办理当时拍照,如驾照等等。办理之前,最好先选定一个离家最近的健康部门,然后在办公时间去办理。一般是一至五白天办工,有的办公地点会在一周的一、两天延长工作时间到8点,这样就方便了有工作的移民。我们每天都要上班,所以更需要找到一个交通最便利的地方,下班后以最快的速度去办理。我上班的公司大楼里正好有一个健康部门,天天我都路过它,所以我们就选择在这个地方办理。因为我丈夫要下班后才能赶来,所以我们在延长工作时间的那天去的(其实也可以各自去不同地方办理各自的)。从办理当天算起,几周后就能收到健康卡了。
这个月,商家不停地销售各种应急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以防止千年虫的发作。不管在哪里,都有人在买大量的水和食物,一车一车地拖回家储藏起来;商场里,小店里都有一种特制的小型炉灶,简单方便,还兼做照明用,很受顾客的欢迎;走在街上偶尔会看见有人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传单,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我们没有为千年虫的问题准备任何应急用品,生活没有改变什么,不过我们有朋友还是买了些矿泉水。
同时,这个月也是举世瞩目跨世纪的一个月,走过这个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21世纪,全球各地的人们都为这一时刻的到来默默祝福着、等待着……多伦多将在新年前后举办了许多庆祝千禧年(或圣诞节)的活动,如新年当晚在安大略湖边燃放烟花,11月的圣诞老人大游行、新年后的大型时装表演,豪华游轮湖上游等等。
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盛大的宗教节日—CHRISTMAS(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就象中国的春节一样,人们很重视CHRISTMAS,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买这买那,采购各种食品和装饰材料,并且要悄悄地为家人准备CHRISTMAS礼物。家家户户都打扮得喜气洋洋,节日气氛很浓,大门上是圣诞老人的画像,门前的松树上、栏杆上挂满了彩灯和彩色飘带,窗户上贴着小天使和麋鹿的花纸,壁炉上挂着孩子们的圣诞袜,火鸡是重要的圣诞大餐主食。12月26日是BOXINGDAY—节礼日,大家都出门购物。根据传统习惯,雇主要在这天向雇员赠送圣诞礼物,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大家疯狂购物的日子了,商人也在这个时候大发了一笔。
我们的牧师朋友热情地邀请我们于12月24日(圣诞前平安夜)晚上去教堂和大家一起庆祝,于是我们愉快地答应了。CHRISTMAS是来源于圣经故事里所描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所以,信教的人们告诉我们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将自己的儿子降临到人世以拯救世间。
这个教堂很小,不象平时看到的那种又高又大的建筑楼,我觉的这样反而显得亲切,没有置身于高高的天花板下那种拘谨的感觉。那天晚上,教堂里已经提前被装饰了一番,牧师和他的妻子用各种各样的小饰品挂满了天花板,钢琴上放着精致的木制吹笛小天使,旁边是用松树枝扎成的金黄色园环;钢琴前面的小桌子上是两个银盘和几根粗大的蜡烛;牧师讲道的高桌上放着一个编制精巧的金五星,旁边的活动推架上是电视机和录像机;教堂里到处都有闪闪发亮的蜡烛,安详的圣诞乐曲飘扬在教堂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人都早早地来到教堂,他们大部分是加拿大本地人,也有些非洲人、菲律宾人,尽管一些人互相不认识,还是打招呼问候和祝福。我们见到了我们的朋友:BRIAN,CAREY,JEFF,LEAH……庆祝活动在一阵优美的钢琴声中开始,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开始唱一首著名的圣诞歌曲,人们随着节奏举着手轻轻地在空中摇摆;接着所有的人都唱了起来,大厅正前方的电视机播放的是歌词;我被这歌声打动了,也跟着唱起来:
Silentnight!Holynight!
Alliscalm,allisbright.
RoundyouVirginMotherandChild!Holyinfant,sotenderandmild.
SleepinHeavenlypeace!Sleepinheavenlypeace…
……
这是一首著名的圣诞歌曲—‘平安夜’,歌曲描述了耶稣降临前那宁静、祥和的气氛,人们在等待他们的主诞生,这是神圣的、平静的一夜……
以前在国内我和朋友们也会在这个时候凑凑热闹,聚一聚,庆祝圣诞节。其实,大家平时都忙于工作,那时只不过是找个机会聊聊天而已。不管遇到什么节日统统都过,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流行的一个不漏,和家人过传统佳节,跟朋友过西式洋节。来到加拿大后,才有机会真正地过西方节日,感受西方的节日文化,领悟节日的意义,听到有关节日的有趣故事,今年在教堂里过的这个圣诞节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难以忘却。但同时,我们却不能在这里过有浓厚节日气氛的中国传统节日了,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年,放鞭炮,很想念那种欢天喜地、欢聚一堂的情景……
加拿大人有两种节假日,即有法律规定的节假日及风俗习惯规定的节假日。每年法定节假日共有113天,其中周日周六是104天,9天为其它节假日。这些节假日中,除了我国也有的NEWYEAR—新年(元旦)以外,还有:EASTER—复活节(每年有所不同,但都在四月周日)、HO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俗称鬼节)、VICTOIADAY—维多利亚节(5月24日,英女王的生日)、CANADADAY—加拿大日(7月1日,纪念1867年加拿大成为联邦国家)、LABORDAY—劳动节(9月1日,不是国际劳动节)、休战纪念日(11月11日,纪念二次大战中的死难者)、CHRISTMAS(圣诞节)……除了以上的节外,还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2月14日)、CIVICHOLIDAY—公民节(8月的第一个星期一)、MOTHERDAY—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周日)、FATHERDAY—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周日)、GRANDPARENTSDAY—(外)祖父(外)祖母节(9月的第二个周日)、ST.PATRICK’SDAY—爱尔兰守护神节(3月17日)、COMMONWEALTHDAY—英联邦节(5月24)、DISCOVERYDAY—美洲发现纪念日(6月26)等等节日。
风俗习惯的节日中有的并不放假,如“情人节”,这是一年中最浪漫的节日,即使没有假日,相爱的人都要互相献一簇鲜花,送一块巧克力;“母亲节”、“父亲节”很受大家重视的,孩子们早早地准备好了卡片和礼物,悄悄放到父母的卧室,以表孝心。看来加拿大的人情味还是很浓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人情淡薄的西方社会。一到过节的时候,尤其是圣诞节、新年,走在大街上,人们就象一家人一样,认不认识都会问候一句,“HAPPYNEWYEAR!”“MERRYCHRISTMAS!”我们都知道,通常西人相互之间从不多过问别人的私生活,但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袖手旁观的。我想起一个朋友曾说过:以为来了国外是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没想到,体会了什么是高度精神文明生活。
加拿大人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庆祝活动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移民多,种族多的地方,不同的民族节日和多元化的节日文化交相辉映,奇光异彩。
好像新世纪到来前的这个月是个多事之月,加拿大政府本身也发生了许多的事。这个月,安大略的公共教育收费制度有了大的变动,因为安省教育部收紧了财政支出,对公立学校不再支付如同以前那么多的教育补助金,计划从电脑学习项目、学校设施、学习材料等等方面进行削减教育补助金额,多达八百万。所以,公立成人学校不得不由原来的不收费变为收部分材料费,当然是对我们这些在校学生最不利了,并且许多都是新移民,初来乍到,又要学习又要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问题,大家普遍不欢迎这个政策的出台。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要求我们积极发表个人的意见,讨论这件事情的利与避;我的电脑老师非常不满财政计划主要从电脑学习项目中收缩,她准备给高级教育官员写封信,要求重新考虑对此项目的财政收缩,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和我们讨论,还鼓励我们写信给教育部部长JANETECKER女士,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自知英语水平有限,不可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个字都没有写,不过我有同学真的写了长长的篇幅,交给老师代为转送至安省教育部。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收一些材料费不无道理,反正我们中国人习惯交费读书,否则也不知道珍惜。在我的英语和电脑班经常是今天这个不来,明天那个不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人也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出于无奈,但是起码给老师请个假打个电话还是应该做到的。这样一来,倒是控制了一些随便逃学的现象,交了一定的费用后,每个人都会对得起自己的血汗钱的,每学期材料费$10-20,各个学校不同。
我认识好多朋友,都说这类成人英语学校学习效果不好,因为没有学习的压力,就学不到东西。我倒不这么认为,作为新移民,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挑战,压力就来自想改善生存条件和环境的想法,只有努力的学习,不停的改善语言能力,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现实社会中生活得好,这就是我学习的压力。每天每个时候,我都象在经历考试,每个西人都是我的考官,要明白他们的语义,掌握他们的语调,模仿他们的语音,都要琢磨好几天才能正真学到手。我在免费的英语班和电脑班里学到了我计划要学的东西,并且对我找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我的硬件水平。白天上班的时候我会练习课堂上新学的口语,故意问同事关于老师讲的话题,引起大家的讨论,我大胆地说,说错了同事就会纠正我,我便记忆在脑海里;到晚上的英语课堂上,我和老师侃一通,遇到不会的即学即用,加深记忆,这样,久而久之词汇量就一步步地得到充实。生活中英语话题也多起来了,同事之间对话慢慢自如起来。学习只要自己有压力就好了,别人施加的压力永远都不能正真的推进学习。我有个老乡Y,开始读了一段时间的免费英语学校,后来进入高中继续读书,她准备读COLLEGE,所以她计划一步步地读下去,过段时间后,各种能力达到了要求便可以考COLLEGE了。有的人觉得免费班读着没有压力,见身边的朋友们都去考COLLEGE了,自己也不管是否准备好就跳到高中甚至没读高中就直接去考,考是考上了,进入紧张的COLLEGE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我想起中国的一句俗话: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目的地。
比我后来加拿大的朋友问我学英语有什么经验,我哪有什么经验,但是,我知道大家都很着急,所以,我认为学英语不能心急气燥,刚开始要慢慢地学,把基础打扎实,然后在加快步伐,作为一个刚来的新移民更应该打好英语基础了,如果英语水平确实不错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我英语班同学E,2年前以留学的身份来到多伦多,今年刚转成移民身份。在多伦多的2年时间里,她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不错的级别,可是她自己觉得语法上还有不足之处,便回到英语学校6级班重新学,经过几个月学习后她考取了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业。后来我们通电话互相问候的时候,她告诉我,基础打好了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洋老师讲课很少照本宣科,学生只有语言好才能跟上教学速度。另外,国外的大专院校考试特别多,一个短短的学期里,大考小考不断,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很大,移民由于语言不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一旦语言没有问题了,班里的优等生就大多都是移民。听她这么一说,我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要花那么长时间先补习英语,然后去考取大学,因为,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就是最起码的要求,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才能谈发展,生活学习一帆风顺吧。
在这世纪之交的日子里,我们度过了漫长的第三个月的移民生活,因为这个月里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我们觉得象过了一年似的,在国内一年也不会体会到这么多的感受,领悟不到这么多的道理。我给国内的朋友和亲人讲了许多我们的移民故事,但是他们都不可能体会到我真实的感受,我很理解这一点,只有亲自到了加拿大,多伦多,才知道听别人说的和实际的感受是多么的不同。我们终于跨过了这艰难的、繁忙的、难忘的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