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留学潮(2)

25年来我国有58万人留学海外15万人学成归国

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李杨)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已超过58万人,其中15万人学成归国,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是记者16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新时期留学人员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我国始终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其中,“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自1990年设立以来,资助金额已达3.4亿元;“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自1993年启动至今,资助金额达1.7亿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启动以来,共有410位曾留学海外的学者受聘为特聘、讲座教授,占特聘、讲座教授总数的9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留学回国人员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在留学生“扎堆”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生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六分之一,半数以上的归国留学人员拥有个人科技成果,其中44%的成果获得了专利。(完)

新闻背景:留学生的脉搏与祖国一起跳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受欺凌,一些有识之士兴洋务,掀起一个又一个留学热潮。1872年,根据第一个赴美苦读生容闳“西学东渐”的主张,清政府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一些青年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在于明治维新,学习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于是形成“留日热”。到1907年,留日学生已近2万之众。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此后又形成“留美热”。其中著名人士有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竺可桢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侵华加剧,“留日热”逐渐退潮。中国青年渴望对西方文化探本求源,羡慕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再兴“留法热”。此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作出“以俄为师”的决策后,又出现“留苏热”。

1949年以后,中国先后派出的大批留苏学生,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建设者。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留学潮: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拉近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家公派出国了一批干部和优秀人才。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大多安排在政府部门或科研单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个人可以通过考托福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形式出国留学。一批学有所成、基础扎实的人才纷纷靠个人的能力赢取国外奖学金留学海外。第三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个时期的留学人数大幅上升,留学的原因也复杂得多。由于国内的人才竞争激烈,出国留学途径越来越多,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宁愿花上一大笔钱送孩子出国深造。这种情况造成了这批留学潮中回国的“海归”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海归”掉价的原因之一。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