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在今天被认为是进入企业管理层、拿高薪的通行证。很多在企业工作中想“得寸进尺”的人都想到拥有这一盛名。MBA在中国的历史不过十几年,但涌现出来的教育形式可谓五花八门,而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人对它的看法当然也不尽相同。
师者:MBA整体质量堪忧
现在全国共有56所院校能授予MBA学位,每年有3000毕业生,加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形式,每年大约有5000人接受过MBA的训练。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MBA办得太滥了,不值钱了,企业也在抱怨MBA们实战性差,本土策略不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主管王建国教授告诉记者,MBA的质量成了其发展的瓶颈,但MBA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足,形象地说就是太烂,而不是太滥。MBA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在56所中国高校里有商学背景或商业实际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而聘请来的外教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都不长,不能和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教材多采用英文翻译教材,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没有本土化的案例。王教授说,MBA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好学生、好老师、好工作。现在我们可以提供前后两个条件,但中间的条件还不具备。国外商学院办的MBA虽然不被国家承认学历,但在总体质量上超过国内大学。如果加入WTO,放开教育产业的话,国内的商学院就岌岌可危了。王教授同时认为,MBA存在种种问题,但“有总比没有好”。水平虽然低一点,但总有人因此可以或多或少地接触到现代先进管理制度。只要不纯是骗钱的,我们应该欢迎。据他估计,全国一年的MBA需求量是十万人,与现时供给量相差惊人,如果中国在近期加入WTO的话,MBA热还将生温。
MBA入学条件通常比较苛刻,学费也相对昂贵,到底哪些人适合读MBA呢?如果你宁肯面对枯燥的理论和了无生气的机器也不愿找个人聊聊的话,我看你还是算了。MBA就是天天和人、市场勾心斗角。再来衡量一下读MBA的机会成本,可能要放弃或有损现在收入不错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学习,需付出不菲的学费,但想想毕业后成倍的薪金回报,同学几年编织的商界关系网,好像也值了。王建国教授告诉记者,除了政府和公共事业管理由MPA(公共管理硕士)覆盖外,其他的管理MBA基本都已涵盖,MBA的正确译法应该是工商行政管理硕士,既包括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又包括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还可以根据需要选修,所以MBA几乎适合任何行业。如果你是有经验的经理人员,那更好;没有职位和经验一样可以学MBA,只是起点低一些。实习生盛莅
学者:MBA之诱与惑
我是一名记者,但在大学学的是经济,一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经理人,所以读MBA一直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个梦想。说是梦想,是因为读MBA的费用一直都是很高的,而且越是好的学校相应的费用越高。在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个别幸运的,毕业后分配的单位就送他们去读MBA,不但不用自己掏钱,而且因为那时候刚开始办也不用考试。与大学中系统的经济学的学习不同,他们更多地学到了实战的经验,而这些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
诱因
工作中,我渐渐发现中国的许多企业根本没有真正的管理,从事管理的人员都是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本单位的传统做法去处理问题。很多时候,在写报道的同时我自己也忍不住在想,真正有效的管理应当是什么样的。尽管在学校里学过一些基本的原理,但是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还是很难肯定什么做法是真正正确而有效的。这样的问题既使在我们这样的新闻单位也是存在的,现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张报纸面对市场、面对内部机制的转型都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西方报业早已经历过,但在中国还没有人专门去研究,成功的做法也很少。我是学经济出身的,现在又是做经济方面的报道,所以平时经常会想到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些东西为我报考MBA埋下了伏笔吧。
困惑
今年2月在网上看新闻的时候看到MBA考试,从相关链接里又看到清华的MBA班和考前辅导班的介绍,很有鼓动性。可是拿到MBA考试的介绍时,我刚刚升起的满腔豪情就消去了一半。介绍上分明地记录了从1997年至今每年清华MBA的报考人数、上线人数和最后录取人数,从报考与录取人数的比例来看,近年来几乎都是6-7人取一个,即便是上线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也是2:1。其实并不是所有学校的MBA都像清华这么火的,许多学校根本就招不满。这是我在上了辅导班以后才听说的。
和同学闲聊时,曾为学校算过一笔账,清华MBA每年招生400人,以每人5万元的学费算,仅这一项就可收入2000多万。同时每年的辅导班以每人2000元计也有三四千万,而每个交钱的人都是心甘情愿唯恐交不上,看来教书育人真的是财义双收的好职业。
清华MBA辅导班的价虽高,但质量还是很高的,特别是数学,把我上大学没学清楚的地方都搞懂了。当然平均一节课50元不认真听也对不起自己的钱包呀。
说老实话与国外的MBA教育每年二三十万元的收费相比,清华MBA既便是收五六万也不能算贵,这也是为什么在媒体爆出中国MBA教育在世界排名靠后之后,仍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但是当我终于交完费走出办公楼时,心里总觉得有点冤。五六万的学费,2000多元的辅导班报名费,花在哪都能找到上帝的感觉,为什么往这里花就这么不容易。
知道我准备考试的人都说我是自讨苦吃,更让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一名记者读MBA有什么用,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到既便是考不上,这许多的经历也是我难得的财富。张焯
用者:实战经验是“王牌”
从各地人才大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MBA虽仍是企业招聘的热点,但用人单位的眼光已日益“挑剔”,比如毕业于哪个学校?毕业论文是关于哪方面的?过去的工作经历与协作精神怎样?甚至还有提问是哪国教师主讲的。看来,企业对MBA的态度,颇值得正在就读的MBA们深思一番。日前,笔者就此问题走访了部分企业界人士及有关专家。
在招聘现场笔者发现,以往很受用人单位欢迎的MBA似乎受到冷落。以前常见的广告语“MBA尤佳”,或者“硕士或MBA均可”等字样几乎很少看到。问及这种现象,美的集团栗建伟主任称,美的所需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并不排斥MBA。但目前国内MBA实战经验太少,而且开价惊人,这与我们期待的还有较大的差距。MBA学子总认为获得了MBA这块金字招牌,理所当然要做高层经理,盲目地将自己定位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很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挫折。
在科兴主持人力资源部工作的苏又红经理表示,企业在用人时对MBA还是相当重视的,因为目前真正通晓企业管理的人才实在紧缺。问题在于,虽然国内高校在软硬件设备上大为改善,MBA培养力度有增无减,但培养出来的MBA专业知识仍欠扎实,素质提升不明显。苏女士直率地说:“国内的MBA毕业生中一出来就能用的还真不多。”她还说,就自己所在的企业而言,MBA学位仅是聘用时的参考。若要成为一名合乎时代发展趋势要求的管理人才,除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外,更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这正是目前国内培养的MBA欠缺的。
一家合资企业的陈总表示,一名合格的MBA应是既符合公司文化,具有正确工作态度与人生价值观,又具有真才实学与丰富经验的人。也就是说,企业虽承认MBA毕业生具备专业性及系统化的一般能力,但同时认为,非专业方面的分析协调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来。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不是现在的学校能培训出来的。(文天、于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