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留学”一词的来历

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近代以来,清政府将留学称之为“出洋肄业”、“出洋游学”、“游学”。清帝光绪谕旨中就使用了上述词汇。清朝大臣的奏折和清政府所发与留学有关的一些文件也使用这些词汇。如,《军机处传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面奉之谕旨片(1898年8月2日)》中记载,光绪皇帝谕军机大臣等:“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或由日本赴西洋游学,以期考证精确以臻美备。”

1901年9月17日,光绪皇帝发出游学谕称:“造就人才,实系当今急务。前据江南、湖北、四川等省选派学生出洋肄业,著各省督抚一律仿照办理。务择心术端正文理明通之士,遣往学习,将一切专门艺学,认真肄业,竭力讲求。”再比如,1902年外务部的《奏议复派出洋游学办法章程》及至1908年清政府发布的《限制游学办法》等等。一些书籍刊物也使用“游学”,确良如张之洞于1898年3月著成的《劝学篇》中专有“游学”一篇,章宗祥于1901年出版的《日本游学指南》,1902年创刊的《游学译编》等等。

随着清政府把赴日本留学定为国策,赴日人数逐渐增多,大量的日语词汇通过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并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留学”一词也逐步取代“游学”一词并在民间广泛使用:1902年3月16日在日本成立的“清国留学生会馆”;1902年梁启超的《敬告留学生诸君》;1902年8月吴稚晖的绝命书中提到“留学一事,不可阻碍”;1903年《浙江潮》载文《留学界记事》等等。此时,官方也有文件用“留学”一词。如1903年6月5日《苏报》所载《密谕严拿留学生》;1907年中日两国订立特约五校协议后,清政府为此制定章程9条,内中使用“留学”及“留学生”;1909年7月10日外务部、学部《会奏为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等。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的文件均使用“留学”,如1914年1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经理留学日本学生事务暂行规程》;1916年5月18日,教育部公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等等。

“游学”和“留学”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游学”专指出国留学,而“留学”曾专指留在中国学习。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际交往越来越多,留学生学成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游学”则完全被“留学”一词所取代。可以说,“留学”一词也是因为近代留学的开展而古为今用的。现在,“留学”一词既包含出国留学也包含来华留学之义。

中国留学溯源

古时,中国人不仅注重在中华民族内部各“国”(周朝分封诸侯,建立了一个一个诸侯国)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比如在春秋战国时代学者间的来往),而且也重视同世界各地众多的来华学者、使节、留学生、僧侣以及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同时,中国人也注意不断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像张骞通西域,鉴真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皆为代表人物。

那个时期的中国人将“游历”、“游学”视为出国学习。“游”含有离家出游、旅游之意。“游学”一词含有“游历求学”之意。清人张之洞在《劝学篇-游学》中指出:“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后世英主明臣,如汉光武学于长安,昭烈周旋于郑康成、陈元方。明孙承宗未达之先,周历边塞,袁崇焕为京官之日,潜到辽东;此往事明效也。”

实际上,这里提到的“游历”、“游学”主要还是在中国大陆的各民族之间进行的,与现在的留学含义不同。至于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唐代比较突出。唐朝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接受来华留学的兴旺时期。当时,由朝廷官府所设立的“六学二馆”(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文馆和弘文馆),广招海内外学生。周边国家纷纷派官员和学者来华求学。当时,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就有五百多人。这是我国古代来华留学的光辉一页。

近代以前,中国人出国留学,主要以学习宗教为目的,大致有两类情况,一是出国学习佛教,以唐朝为代表;二是出国学习天主教,以明末清初为突出。学者田正平指出:近代以前,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国外去留学,是随着佛教的输入,大致从汉代以后开始出现的。其著名的代表人物如法护、法显、玄奘、义净等。他们在印度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不仅带回了大批佛教典籍,使中国知识界对佛教学理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而且对中国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教育、语言以至于民族意识、民族心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是伴随着明清之际耶酥会士的东来出现的。从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的耶酥会士接踵来华,留下著述的就有60多人。其中意大利的传教士马国贤还于1732年在那布勒斯开办了一所专门培养各国神职人员的学校--圣家修院,亦名中华学院或文华书院,至1888年12月停办,共培养中国留学生106人。据方毫的考证,清代同治朝以前,赴欧留学的中国学生有114人。

自明末以来,有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大概要数澳门人郑玛诺,他于1654年由洋教士卫匡国带往罗马。学者潘潮玄指出,留学作为一种人才国际交流的形式,在我国可上溯到东晋的法显和尚和唐朝的玄奘和尚到印度取经、研究佛法。而留学形成潮流乃至成为一种制度,则始于近代的洋务运动。

李喜所教授指出,宋、元、明时期,一方面中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一方面对整个世界知之甚少,派人出国留学就无从谈起。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向世界的侵略扩张,一些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国土,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使中国人对欧洲和世界有了某种了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加,中国人与他们的交往也多起来。一些传教士从传教的目的出发,吸引个别青年到欧洲留学。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耶稣教义、神学,兼及欧洲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格物穷理超性之学”。他们毕业后,多数充当传教士,也有的混迹海外,但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他们毕竟打开了中国人海外留学的通路,使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由书本到实践,由“百闻”变为“一见”。他们当中的个别人还写过一些游记、译过几本书,在顽石的夹缝中流出了一道中西文化交融的涓涓细流。

综观中国历史,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出国留学其实是从学习宗教开始的。比如东晋的法显和尚和唐朝的玄奘和尚西行印度取经,明末清初中国人去欧洲学习耶稣教义和神学。甚至近代中国出国留学的代表人物容闳、黄胜、黄宽等,也与宗教有关系。他们是由美国传教士布朗,于1847年带到美国去学习的。只不过他们没有去学习宗教,而是接受了西方系统的高等教育。容闳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实力考取了美国的耶鲁大学,并于1854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到美国系统高等教育的第一人。黄宽于1857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行医。他是中国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容闳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是中国留学运动的首倡者,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促成了清政府于1872年选送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幼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费留学生。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中国近现代留学的历史分期

实际上,从中国近现代留学的客观情况出发,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和留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840年至1911年。这个时期主要体现清政府的留学政策与实践,而留学的最大成果则显示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等方面。在这个时期里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即1872年至1896年为第一阶段,此时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导向受洋务派的影响,主要派人留美和留欧学习技术;1896年至1911年为第二阶段,此时清政府的留学导向受改良派的影响,主要派人留日,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和强国的经验,后来又利用“庚子赔款”开始新一轮的留美。有意义的是,清政府派出的这些留学生最后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此时的留学为中国现代留学拉开了帷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时期为1912年至1949年,即民国时期。根据这期间的历史事件及其对留学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12年至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时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军阀执政,统治不利,国家处于分裂边缘,新旧势力正在作殊死斗争。世界此时也在发生变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此时的出国留学一方面沿用清政府的途径,如用“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另一方面出现了赴法勤工俭学和去前苏联留学。此时吸引留学人员的是学习十月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拯救中国。此时有许多留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一批人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二代领导人。第二阶段是1928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的前夜和战争期间。这时世界也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和战争期间。此时,“庚子赔款”赴英留学等也开始选拔。第三阶段是1946年至1949年,即抗日战争之后,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形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这时的青年出国留学,主要学习科学技术。第二阶段的留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可以说,中国的现代留学也是从此真正开始的。

第三个时期为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时期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向前苏联、东欧大量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也大量接受周边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此时不论出国还是来华的学生都是中国政府出资。公费留学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留学以1966年为分界点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至1966年是第一阶段;1966年至1978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也是国际上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局部战争不断,同时也是高科技特别是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三个时期的留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在这些留学生中间,产生了中国的第三代领导人。同时,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与第二个时期的回国留学生一起,形成了中国科技队伍中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四个时期为1978年至今,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1993年为第一个阶段,留学处于探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为第二个阶段,此时中央正式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标志着我国出国留学工作已逐步走向成熟。(撰文/邵巍)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