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HUA最近在学习时经常在想,为什么有很多的企业和经济界人士认为MBA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为什么很多MBA觉得在国内企业无用武之地?难道我们这些MBA只能到外企才能发挥才能吗?如果我们自己创办一个中小型企业是否能得心应手?我想,可能我们大家对于MBA在实际中所要承受的压力和要求不很清楚,也可能大家对于学习MBA的目的有些模糊。
作为应用型人才,MBA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别人难于成功的环境取得成果,这才是MBA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说,MBA能讲多好的外语,知道多少最新的经济知识。我们学习MBA的目的应该是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成功地领导企业和部门前进。我在国企工作多年,深深感到许多国企和民营企业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和国企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国企和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组织结构、员工素质、经营手法上有很多不规范之处,但是否一定要按照哈佛的教科书的要求加以重组呢?首先企业往往无法承受如此伤筋动骨的规范化,其次我们国内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本身就是不规范的,规范的做法只能适用于很大规模的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变通。
我记得历以宁先生曾经有一本书,就是专门讲中国经济运行的不规范性。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成就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否定,但是邓的改革政策完全不是按照经典行事,相反,前苏联采用了世界级别的经济学大师沙赫赖的休克疗法却一命呜呼。朱容基总理有很多调控手法可以说完全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但却成效显著(如93年利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打压股市的泡沫),国外于国内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同,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方面有所侧重。北大的林毅夫教授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曾经说过:“国外的MBA侧重于融资能力的培养,我国MBA则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的加强。”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HAIR的张瑞敏总裁自己也承认HAIR的管理过于严格和烦琐,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他别无选择。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才使HAIR成为国内企业经营的成功的典范,张瑞敏也成为被国际认可的企业家。
TOMHUA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MBA,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具有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的能力,能够把握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脉搏,因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干预中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目前股市的复苏就是政府行为。
第一:我们要有对市场分析的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进行市场调查,组织合理的营销网络,甚至培养自己的营销人才等。因为在国外这些工作往往由专业公司承担,而在国内这方面无法寻求有效的支持。这些工作必须自己来做。
第二:我们要有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国内的会计情况是如此的糟糕,我们不能把企业的命运交给那些不称职的CPA。
第三:我们应该尊重那些没有学历但富有实际市场操作经验的同事,因为他们的经验是用金钱和失败换取来的中国经济实际运行规律。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和各种社会力量打交道以换取外部力量的支持。所有这些是MIT或哈佛不能给我们的。但是,尊重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是说可以藐视国外的先进知识。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以后要面临的挑战。
总而言之,作为开拓局面的早期中国MBA,我们要承担比国外MBA更高的要求,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有点象早期的黄埔军校,尽管无法和西点军校相比,但是却是中国将校的摇篮。TOMHUA只是有一些不成系统的想法,无论严密性还是正确性都很差,但是我希望抛砖引玉,请MBA们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共同促进中国MBA事业的发展,这对于我们个人和国家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