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九十年代末,”海归”(海外归国)最终成为一个”现象”。大大小小的海归人士经历了从最初的人人想要“扎根”国外到如今的回国去找机会的心态转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加速这个”回流现象”?谈到自己”海归”的原因时,说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也有”美国梦”、”澳洲梦”或其它什么”梦”的破灭。BBC中文网记者魏城日前在中国大陆与各行各业的“海归”作了访谈,以了解他们的心路。
BBC中文网记者魏城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肯定不是万能的。”
──谈到”海归现象”的原因,一个”海龟”把九十年代初曾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办公室的故事》中的一句”名言”稍加改动,对我这样说。
那句”名言”的原话是这样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眼看穿二十年?
田军曾经在中国国家物价局从事价格改革的研究和决策工作,在英国留学时,曾经担任英国的中国经济学会的主席。拿到博士学位后,田军进入了伦敦金融城的一家投资银行工作,收入颇丰。如今,他在中国广州白云机场工作,是中外合资企业──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自然,收入有所提升,或至少具有”可比性”,是他作出”海归”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甚至是一个前提,但这个决定又不能完全用一个”钱”字来解释。
谈到当时权衡是否回中国发展的其它考虑因素时,田军说:”当时我在伦敦金融城的工作还是蛮顺的,而且当时我们为二、三十家排在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提供投资银行和咨询的服务,各方面的业务也做的很好,收入也蛮好,但是,久了以后,就有一种感觉:毕竟那不是你的国家,你很难进入一种非常高的层次,来改造社会和影响社会,另外,因为英国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稳定发展阶段,你就感到创意不够,激情不够,更多是一种平稳。在回国前,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我可以预期到我在英国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的生活模式,我可以预期到我未来会住什么样的房子,挣什么样的工资,开什么样的车,星期一到星期五做什么,周末做什么,一个人把自己的未来看得那么清楚,就没有什么刺激,没有什么挑战性了。回国以后,虽然有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做许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影响更有意义的事,比国外的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活更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