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海归”成“海待”

近来,“海龟”和“海带”成了热门词。有报道说:在国内人才市场上,被人们称为“海龟(归)”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开始体会到就业的艰难,一些“海龟(归)”求职时四处碰壁,不得不暂时“待业”,“海龟(归)”正在变成“海带(待)”。“海龟”变“海带”一时为各界所关注。

对“海龟”变“海带”这条新闻最关心的,是部分正在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他们不明白就业形势为什么会急转直下,认为是近年来留学人员大量回国引起的“过剩”和“贬值”,甚至对目前国家积极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产生了疑问。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留学人员过去是、将来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的人才不会贬值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国内对优秀人才包括海外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决不会有“过剩”的问题。

他说,100多年来,留学生在发展中国科技上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在现阶段,从国外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仍然对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会带来知识、技术,还会带来管理经验,带来海外的销售渠道。对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而且我们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包括主动走出去,把他们请回来。

从采访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学人员对“海龟”变“海带”的新闻表现得相对平静。从美国马里兰州留学回国的钟先生说:“是金子就会闪光。现在这种情况,我觉得一是个别的,二是暂时的,三是因为供需双方没有对接好。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呆了多年,对国内情况不那么熟悉了,要想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恐怕是有一定困难。而对用人单位来讲,也许本来就只是月薪偏低的岗位缺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多优秀的人才,去了也只能给这么多。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说海外人才‘贬值’到那样的程度,我看有以偏概全之嫌。”

回国过圣诞节的王舒认为,人才市场开放之后,带来的必然是“流动”和“对接”。“流动”和“对接”是需要成本的,这成本包括精力和时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相信在国外找过工作的人应该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心理准备。

周光召院士说,在海外留学的人自然会有不同层次,“但是我想大多数海外留学人员都是非常努力,是有真才实学的,只要他们愿意回来,肯定能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一出洋学堂就成为被追捧的对象,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少——

对“海龟”的评价渐趋理性

前两年,“海龟”炙手可热,似乎只要到国外镀一层金,回来就可以“卖”出天价。集星联合电子科技公司董事长陈胜军认为,这不应是一种常态。“海龟”的局部过热,大致有几个原因:

一是前几年互联网泡沫膨胀,在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行情飞涨,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人,因为能带回新的技术和理念,成了被追捧的对象,以致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开口就要几十万元年薪。

二是一些私营企业前两年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感觉国内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直观上认为留学生经得多、见识广,对“海龟”有一定的盲目崇拜。

三是部分投资者并非专业投资者,认为海归联系广,能做成事,就追捧他们,让他们半创业半打工。

从2001年开始,互联网开始降温,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向同步,至少就刚毕业的“海龟”而言,优势已不再明显。而很多企业和投资人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之后,对“海龟”的评价与使用也逐渐趋于理性。

现在的留学人员回来找工作,往往得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做,真正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得到重用。陈胜军说,他所在的公司有不少留学生,他们最看重的首先是求职者的经历,如果在较大的公司做过相关工作,就会比较欢迎。然后再慢慢考察能力,事实证明能力强的人会受到重用。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回国的,他们一般不再考虑。

从在公司就职的情况看,陈胜军认为,是不是“海龟”,差别并不明显。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海龟”更趋于外向,更善于表达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更强一些,这可能与国内的教育方式有关;二是“海龟”们的期望值会比较高,因此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会更大一些,而国内毕业的人则比较踏实。

“海龟”出国留学的过程非常艰苦,因此对归国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是可以理解的,但留在国内的人同样也在付出努力,同样有许多优秀的人才,究竟谁更有价值和才干,还要在实践中检验。用任何有色眼镜来看人都是不对的。仅靠一张洋文凭就想“平趟”天下的想法不应再有。大浪淘沙,素质和能力才是最终取胜的筹码。是“海龟”,还是“海带”——

命运靠自己把握

到2003年10月,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58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人事部最新发布的数据,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6万人,2003年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总数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3%。

来自各方面的消息表明,虽然“海龟”大量上岸,但许多地方对“海龟”依然“喊渴”,“海龟”变“海带”不是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形势的主流。

以北京市为例,来自市统计局的消息说,2004年北京市在新增就业岗位中,须聘用海外留学人员1799人,其中,占大头的依然是对“海龟”有强烈需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许多地方,“海龟”争夺战在继续,为吸引“海龟”,原有的优待不仅没有降低,更增添了许多“花色”。

10多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曾出国跟留学生座谈。他说,当时有很多问题使他们不能回来,比如说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有差距。当然,到今天这样的差距也还存在,不过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时现在机制也比以前更灵活了,相信这种局面还会不断改善。

事实上,“海龟”已经成了“科教兴国”的重要参与者。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近日谈起过一个有趣的“50%现象”:根据科技部的有关统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在2003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有50%以上是归国留学人员,而这个比例在年轻人中是100%。

“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制定的原则。在新一轮的人才较量中,素质和能力才是最终取胜的筹码。

海潮起伏,大浪淘沙。是“海龟”,是“海带”,命运更多靠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