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与亚洲四小虎经济实力怎样

问:
 亚洲四小龙与亚洲四小虎经济实力怎样

 

 

答: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 、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个国家(或地区)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图为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首尔63大厦(韩国,右上图)、鱼尾狮像(新加坡,右下图)、中银大厦(香港特区,左下图)、台北101大楼(台湾地区,左上图)。 [编辑本段]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 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 ,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 ;中国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与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中国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也称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⑤西方价值观影响: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 [编辑本段]影响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道路,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
此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程被亚洲许多国家如亚洲四小虎等借镜,这些国家在10余年后经济得到大幅度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留下许多弊端,过于依赖国际资本成为经济面的隐忧,被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编辑本段]关于“亚洲四小龙”的译法 “亚洲四小龙”在英文里的翻译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简称“NIEs”,意即“新兴工业经济体”,特别是在学术类期刊书籍中一般都译为NIEs,很少用直译。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东亚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亚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亚洲四小龙)”指代亚洲四小龙的说法。(此外,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文使用地区,亚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都像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编辑本段]国民生产总值 世界排名 国家或地区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11 韩国 7684.58亿美元 15731美元
20 中国台湾 3539.17亿美元 15361美元
34 中国香港 1871.12亿美元 26961美元
39 新加坡 1254.16亿美元 27932美元亚洲四小虎是指泰国 、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1990年代都象19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可惜的是,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龙一样打稳经济基础,还欠下国际货币基金会的一大笔债务。在印尼,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也间接引发了当地的排华暴乱。
       昔日亚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国,其经济曾经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一夜之间突然陷入金融危机之中,成了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源地。到9月4日为止,泰国在汇率、股市双双重挫下,其经济体质在东南亚各国中目前可能是最差的:出口不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贷款人还不出钱,银行不良资产膨胀。仅房地产公司这块的银行坏帐目前已达155亿美元。究其原因,其危机的隐患在90年初就已经埋下。
       从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连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其1990年外贸逆差、经常项目赤字和外汇减少额分别为: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别增加到: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另一方面,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也急剧膨胀,1990年其外债为280亿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胀至900亿美元,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的现有外汇储备。
       问题还不仅限于此,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直接借来的庞大外债却在大部分领域不能产生收益,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投资者对泰国的信心。人们普遍认为泰国汇率严重偏离泰经济实绩,泰铢因此一直就面临贬值压力。
       另外,90年代以来,泰国为吸引外资,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90年4月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义务,取消了经常项目国际支付的限制。1991年,开始减少了对资本项目交易的外汇限制。1992年又对外资开放,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的外国资金,立刻就吊起了人们肆意借贷低息资金的胃口,一发而不可收。1994年又进一步放松了这方面的限制,比如放宽出入境时可携带的外币限额;允许持有泰国离岸银行执照的外国银行在泰国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等等。但是,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却未能完善金融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不经意间使外汇投机的渠道增加,引“狼”入室,门洞大开,从而加剧了投机者对泰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