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新加坡为什么有华人呢?
答: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中国人进入包括新家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事。 19世纪初,今日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是一个人烟稀少、荒凉落后的地方,用一位英殖民地官员的话说,那时的新马“除各条河的河口和沿海岸一带有少数的居民外,依然是一片充满了原始丛林的地带”。要想开辟它,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而人烟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是,英殖民主义者就从印度、中国输入大量廉价的劳工。 移入新马的中国劳工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沿海大批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为谋生计,纷纷出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臭名昭著的贩掠人口的“猪仔贸易”,大约先后有八九百万名华工被贩运入新马。华工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港口建设、土地开发和农垦业中。 中国移民是和平移民,他们没有政府和炮舰作后盾,他们是因战乱、天灾、贫困而被迫离乡背井,漂泊异邦。中国人出国,正如一首歌谣唱到的那样:“火船驶进七洲洋,是好是劫全由命。”早年到新马的华侨也不例外,他们在家乡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行之有效,在侨居地的矿山、种植园和建筑工地上也一样在苦难中煎熬、奋斗。中国人移入新马较早,特别是19世纪中叶后,随着移民人数的猛增,华侨社会逐渐形成。被称为华侨社会“三大支柱”(“三宝”)的华侨社团、华侨中文报刊、华侨学校(“侨团、侨报、侨校”)在这里得到蓬勃的发展。 新马的华侨社团出现于19世纪末,主要是基于地缘、血缘、业缘基础的各类同乡会馆、宗亲会馆、同业公会。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超越地缘、血缘和业缘和各地华侨社会最高机构,如中华总商会、中华大会堂等。最著名的是1906年成立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它积极维护华商经济利益,反对殖民当局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起着华侨社会、清政府和英殖民当局之间的联系桥梁作用。 华侨中文报刊在新马出现,是19世纪末的事。最有名的是1881年新加坡出版的《叻报》。尔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中文报刊,但除《叻报》和《槟城新报》存在的时间较长外,大部分均昙花一现,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辛亥革命前后,围绕着革命还是保守这一中心问题的争论,出版了《图南日报》、《中兴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在两次大战期间,由于中国政局的影响、华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移民的涌入,中文报刊的发展进入极盛时期,出现了最有影响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其创办人分别是陈嘉庚和胡文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马华文报刊一度出现相当繁荣的局面,除《南洋商报》、《星州日报》等老牌报纸外,还出现了一份在华侨社会中影响很大的《南侨日报》。 华侨历来重视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新马地区就出现了很多私塾。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办新式学校的热潮。1919年年陈嘉庚首创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它是东南亚最著名的华侨中学。到1949年,全新马共有侨校1680所。1956年,南洋大学在新加坡成立,这是在中国本土之外开办的唯一一所正规中文大学。 华侨社团、报纸和学校的迅速发展,反映了新马华侨社会发展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它们对加强侨胞的团结、互助,加强华侨和祖国的联系,传播文化科学思想,灌输中华民族意识,从总体上提高华侨社会的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马华侨为侨居地和祖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马的种植园差不多均为华工开垦和种植。对锡矿业和橡胶业——新马的这两大经济支柱,陆续出现了一批城镇,它们大部分是今天马来西亚城市的前身。即以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为例,直到19世纪50年代,它还是两条河口交汇的一片沼泽。在马来语中,kuala lumpur(吉隆坡)是“泥泞的河口”之意。约在1857年,有几名华侨到了这里,盖了三间草屋,从事锡矿砂收购和粮食日用品的零售生意,这个“三家村”就是今日吉隆坡的摇篮。特别是在70至80年代,来自广东惠阳的叶亚来担任了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吉隆坡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吉隆坡市今日的规模和基础。叶亚来被看作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一本英国学者的权威著作中说:“假如没有华人,就不会有现代的马来亚。”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华侨还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不遗余力,贡献至大。他们兴学办校,传播文化科学;他们办医院和各种福利事业,造福大众。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永垂史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殖民当局扯起了白旗,新马沦入日寇铁蹄之下。在尔后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与日本占领军浴血奋战的主要抗日队伍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以及136部队的主体都是华侨。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谱写了新马历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族的新一代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也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出现了一批高级的文教科技人才。从50年代中期即开始的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冲破了重重阻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日益新加坡化、马来西亚化的同时,华人不忘自身文化历史的源头,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去丰富和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 李光耀先生讲过这么一段话:“我们的历史不是在祖先初到新加坡时才开始的,它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文明创始时就开始。这段历史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继承了这个系统和文化。”这段话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认同观,是非常正确的。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正在创造着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