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能否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宝塔街?

问:
 请问能否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宝塔街?

 

 

 

答:
 唐人街(牛车水)
十九世纪开始,中国移民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避免各籍贯新客发生不必要的纷争,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1822年,福建人被安置在直落亚逸(Telok Ayer)及厦门街(Amoy Street)一带;潮州人则居住在新加坡河畔;客家人在克罗斯街(Cross Street)一带落脚;广东人就聚集在牛车水(Kreta Ayer),因此,牛车水又有“小广东”之称。1877年之前,殖民地政府就成立了负责管理华人事务的华民护卫司,而事实上,牛车水大体上都是由华人自己管理。 牛车水的马来名字叫“Kreta Ayer”,意为“水车”。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供应,人们用牛车把安祥山的水载送到各家各户,此区因而被华人惯称为“牛车水”。另一说法是,为了清扫尘土飞扬的街道,居民每天需用牛车运水冲洗,因此而得名。
 牛车水的街道俗称由来,通常与当时的主要行业、著名人物或建筑标志有关。早期的宝塔街(Pagoda Street)有一间著名的“广合源号”猪仔馆,而在1901年,此街甚至有多达12间的苦力馆,故俗称“广合源街”。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则因战前有间梨春园戏院,而被人称为“戏院街”。 

据说在1850年,硕莪街(Sago Street)因有17家硕莪粉制造厂而得名。与硕莪街平行的硕莪巷(Sago  Lane)则俗称“死人街”或“大难馆街”(即广东人所谓的殡仪馆)。当年,许多来自三水的妇女,俗称“红头巾”,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体力劳动,或当“妈姐”(家庭女佣);她们年老之后,无力返乡,选择在新加坡终老,并由较年轻的同乡送到这些专为年老者服务的店铺等待天年。因此,这些店铺也就被称为“大难馆”,而这里也出现许多为病难者提供身后事服务的店铺,包括疗养院、殡仪馆、寿板店、纸扎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