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读小一的刘慧敏(7岁)在进入小学之前,用她母亲的话说,是个“不知道该如何管教才好”的孩子。
她在家里常常无法安静,做事情随心所欲,不懂得征求父母的意见。在幼稚园上课时,无法专心学习,与同学和老师间的沟通和互动也有问题。
去年9月至11月间,她从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PCF)幼稚园毕业前,在为有发展障碍(developmental needs)的孩子特别设计的早期介入计划“我行”(Mission:I’m Possible)的帮助下,接受竹脚妇幼医院职能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和经过特别培训的幼教老师的辅导和帮助,行为开始有所改变。
治疗师和老师也在她进入小学后,把她的进展和情况交代给学校老师和辅导员,以便她日后继续得到相应的帮助。
辅导后能应付功课 英语还考获98分
如今,刘慧敏能够应付功课,英语还考获98分。在令父母头疼的行为方面,妈妈颜美娟(42岁,家庭主妇)说:“她最近转变比较明显,我去学校接她放学,有同学会主动跟我说‘慧敏今天很乖’。”
“我行”计划是由连氏基金会、竹脚妇幼医院与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在2009年中联合推出的一项实验计划,目的是为社区内有轻微发展障碍的孩子尽早提供介入训练,为他们接受主流教育做好准备。
所谓发展障碍,就是孩子在行为、语言、学习、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比同龄孩子缓慢,比较严重者,可能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等病症,需要接受正规治疗和就读特殊学校;而情况轻微的孩子,在职能治疗师的帮助下,就能获得改善。
120名孩子完成治疗和辅导
“我行”计划主要通过培训幼教老师成为全职“学习辅导师”(Learning Support Educator),在职能治疗师的协助下,于正常学习环境中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特别辅导和教育。学习辅导师也会为父母提供培训,为孩子营造助于发展的家庭环境。
至今已有120名有轻微发展障碍的孩子在幼稚园K2或K1阶段完成10至15次每次约一小时的治疗和辅导,另有192名孩子目前正在接受辅导。
根据完成辅导孩子的情况,超过9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特别在读写能力(literacy)方面,有平均8个月的进步。
总共312名受惠的孩子来自巴西立—榜鹅集选区25间PCF幼稚园,老师在4000名孩子当中,根据平日观察,让1600名孩子接受学习辅导师的检测,筛选有发展障碍的孩子,并在治疗师的协助下,为每个孩子制定“个人教育计划”。
这些孩子当中,55%需要接受职能治疗师的辅导,45%只需要学习辅导师的帮助。
“我行”计划小组负责人,也是竹脚妇幼医院孩童发展社区服务部门主任陈惠义说,通常5%至6%的学前孩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本地教育体系要求孩子在一定年龄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他说:“一名幼稚园老师看管20名孩子,可能无法给予那些需要特别辅导的孩子额外教育,如果这些孩子的需要被忽略,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他也说,新加坡的教育系统偏重以课程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为什么要为有发展障碍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提供辅导。
根据第一阶段实验计划的结果,“我行”计划小组相信,把辅导目标锁定在较低收入家庭是正确的。
职能治疗师辅导配套收费是300元,目前60%的孩子因在幼稚园经济援助计划(KiFAS)而获得连氏基金会的补贴,免费接受辅导。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来自家庭月收入3500元以下的家庭。
陈惠义说,PCF幼稚园收费较低廉,有比较多来自社会和经济阶层较低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家庭情况,更容易有发展障碍。在幼稚园为孩子提供辅导,也免却孩子父母因为忙于生计,无法带孩子到诊所接受辅导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