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指出,我们收到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来信,希望我们能“通融”。我在接见选民的活动上也碰到了这样的家长。我看到她时说了声“晚上好”,她却回应说:“早安”。那是因为她等了我很久,轮到她进来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午夜12时30分。她愿意花时间这么做,因为在她心中,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我和其他部长都收到许多电邮,这是其中一封的部分内容。有一名母亲这样写道:“大选期间各种关于‘新加坡优先’的言论让我觉得很难过。我并不想要经济援助,也没有住房问题,更没有投诉消费税或生活费……我只希望孩子能有机会继续升学……为什么你们不给他机会?”
这是这位母亲由衷的请求,我相信许多家长也能感同身受。我们也非常理解家长想为孩子争取最好的心情。虽然很遗憾地,并非所有来信者都获得称心如意的答复,但这位母亲最终得到圆满的回应。我要特别强调,她的儿子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南洋理工大学的录取,而不是因为我介入。
但对于那些没被录取的学生,请不要放弃。无论你是否进入大学、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或是工作后才到大学去,我们都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国人终身会有无数的机会,通过不同渠道不断提升自我。不管你选择哪条通道,都要努力做出一番成绩。这样才能为自己拓展更多机遇,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你。
国人不满的其中一件事情,是他们觉得外国学生取代了新加坡人的位子。本地大学目前的外国学生比率为18%。不过,新加坡学生的利益并没有因此被剥夺,因为我们逐年来为新加坡人增加了更多学额。
过去十年,每年考入大学的新加坡人就从9000人增加到今日的1万2000人。这是我们愿意投资并建立设施的成果。
这也显示我们致力于为更多新加坡公民,提供大学学额以及提供最佳大学教育体验。
优秀的外国学生给本地学生带来竞争的压力,但竞争不完全是坏事。经常和外国同学在一起能让本地学生在环球职场具备优势,甚至可促成“联合国”式的创业契机。由本地大学毕业生、印度人和加拿大人创办的BioMers就是一个例子。
大学有外国学生对本地学生的好处很多。经常和外国同学在一起,能让本地学生为进军环球职场做好准备,能给他们更多竞争,刺激他们更勤奋。有些本地学生还同外国学生一起合作创办起步公司。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联合创办医疗科技起步公司BioMers。他们研发了矫正牙齿用的透明牙箍线,不让牙箍阻碍观瞻。
创办这家公司的五名年轻人,四人是国大校友,其中三人是新加坡人,一人来自印度,另一人是加拿大籍希腊人。
首先研发这项新发明基础科技的是两名新加坡人,第三名新加坡人到英国做研究生时认识了一名加拿大籍希腊人同学,两人合作研究怎样把这项新发明投产,卖到市场。
这四名年轻人于是成立了BioMers公司,再拉了一名在国大认识的印度同学加入共同创业。
新产品已经在去年面世,生意做得还不错,现在这家公司的职员已经有26人,其中一半是新加坡人。
所以,大学有外国学生对本地生是好的,我们会继续招收外国学生。
大学本地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人数会必须维持恰当的比率。现在我们有1万2000名新加坡籍的大学新生,大学会扩招新生。在未来四年大学将增加2000个学额,约等同新加坡管理大学一年的新生人数。这2000个学额全部保留给新加坡学生。这样到了2015年,每年新加坡籍大学新生总数就能达到1万4000人。外国学生的总人数将维持现状,这样外国学生的比率逐渐就会降低。
大学新生人数
2015年后还应增加
2015年后,大学的新生人数还应该继续增加。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大学生,我们的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越来越好,他们都想升大学,我们应该尽量让更多学生有这个机会。
教育部正在研究怎样把这件事办得更好,也许不只是通过让现有大学扩招,而可能是开拓新升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