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首次与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联办为期八天的培训课程与讲座。五名教授和学者受邀来新,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中国当代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随着中国近年来国力迅速提升,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呈上升趋势。配合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今年逐步实施“北京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组赴境外培训本土汉语教师”项目。除了菲律宾,新加坡是该中心最早锁定的合作对象。
中心今年初主动与华文教师总会联系,负责与中心接洽的教总秘书长姚培真受访时指出,由于新加坡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教师一般已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但自教育部开办双文化和中国通识课程以来,教师反而更需要累积这方面的知识。有鉴于此,教总和中心商讨后,决定为本地教师量身打造这次的培训课程。课程不是简单的华文教学培训,而主要以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主线,从“三农”、民生、汇率、大国外交等多方面切入,让华文教授深入了解蜕变中的中国。
为了给参加培训者高质量的课程,中心为教总提供了20多位主讲教授的名单。教总从中挑选了权威专家前来授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等。
了解中国的变迁
由于要配合中国学者的时间安排,课程不得不选在六月假期后才举行。也因为如此,不少有兴趣参与课程的华文教师无法抽身。尽管如此,仍然有200多名从幼教至高中的教师报名参加各项课程与讲座。另外,教总还特别要求部分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使得超过400名修读双文化课程和高级华文的中学生有机会和专家作近距离接触,聆听他们剖析中日关系、中国宗教信仰与儒家文化的演变等课题。姚培真希望教总还有机会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联办活动。她说:“下次合作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做宣传,上课的形式可改为在周末进行大型讲座,以便吸引更多人参加。”
课程昨日于德明政府中学举行开学典礼,受邀出席的嘉宾有职总助理秘书长杨莉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参赞周建平、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壑、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陈旭丹等。也是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一向关心华文教育的杨莉明受访时说,这次的课程内容涉及广泛的领域,可让教师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变迁以及中国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样的知识累积能协助教师让华文课更贴近“活学活用”的理想,她呼吁学校管理层日后若有类似的宝贵机会,应该鼓励教师参加。
据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3000万到4000万,每年到中国学习的就有8万多人。同时,有超过100个国家的23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中国教育部估计,未来几年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将达500万。除了中国新增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岗位,栽培各地的本土教师是另一个缓解需求的途径。中心接到的反馈显示境外汉语教师大多无法负担国际往返旅费,中心为此特别制订“北京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组赴境外培训本土汉语教师”项目。中心副主任陈旭丹透露,只要中国政府拨出的经费足够,他们也期待中新两地有更频密的交流,日后也不排除在新加坡举行到北京深造和就学的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