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明,一种货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是与该国的经济实力息息相关。比方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元就取代了一度主宰世界的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也是在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变得国际化。若历史可供借鉴,人民币的国际化已是姗姗来迟。目前,中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11%(第二大经济体),以及超过10%的全球贸易(最大贸易国)。然而,中国是全球六个最大的经济体当中,唯一货币并不属于储备货币的经济体。

人民币结算快速增长。自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计划在2010年推出以来,以人民币结算的中国贸易比重翻了六倍到12%。作为一个全球支付货币,人民币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越大部分其他货币。在今年3月,人民币结算总额增长32.7%,比起其他货币的5.1%平均增长来得更高。这使到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所占比率从2012年1月的0.25%(第20位),增加到2013年3月的0.74%(第13位)。对于那些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企业,使用人民币可以降低他们的外汇成本与风险。他们也可以享有由一些中国公司提供的价格折扣。成本效益将进一步推动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在未来增长。由于中国占新兴市场的贸易流量越来越高,新兴市场预计会是率先采用人民币的市场。除了贸易以外,还有其他令人鼓舞的发展。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12年激增50%;点心债券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数倍的增长。这些发展都肯定了人民币可作为投资用途,而不仅是用于贸易结算。
人民币将是全球主要货币?区域化开始成型。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政府最近的一连串举动,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投资付款中的使用可能会加速。这包括了委任新加坡与台湾的银行提供人民币业务的清算服务。在台湾银行开始提供人民币账户之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台湾未偿还的人民币存款在5月份就达到了600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开始交易时势头强大,令人印象深刻。在清算服务开始仅一个星期后,三家银行提供的总值2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迅速抢购一空。这显示的不单是对人民币资产的强劲需求,也突出了新加坡在处理人民币业务时的出色效率。作为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所拥有的先进金融基础设施为它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也为北京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人民币在中国—亚细安贸易以及“第三方”活动中更广泛使用。
来自G7国家的呼唤。由于亚洲与中国的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成为中国推广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的第一站。不过,这并不妨碍全球其他地区抓住这个快速增长的馅饼。法国中央银行最近宣布将在不久后与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一个货币互换额度。目前,在巴黎的人民币存款多达100亿元人民币,有将近10%的中法贸易是以人民币结算。法国目前以人民币支付的价值排在全球第四位(不包括中国与香港),仅落后于英国、新加坡与台湾。与此同时,法国公司是在欧洲公司当中,以人民币为单位发行债券最活跃的公司。在2011年与2012年,法国企业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值接近70亿元人民币。鉴于法国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及和非洲的历史渊源,巴黎可以将自身定位为中非人民币交易业务的枢纽。推出货币互换额度,可以促进这类业务流量中的人民币使用。它也将为市场信心注入一支强心剂,向市场参与者保证,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将保持人民币的流通性。
香港市场的深化。香港财资市场公会日前宣布推出离岸人民币同业拆息(CNH Hibor)。这可作为贷款的价格基准,并促进离岸人民币汇率互换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撤销了银行的人民币未平仓净额与法定流动性限制。由于贷款限制放宽,离岸人民币融资活动预计在未来会变得更强劲。民币的汇出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新发展。最主要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的配额,从20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700亿元人民币。跨境贷款试点计划也推出了,它让前海公司可以从香港银行借贷人民币。
我们期待政策安排能进一步精简化,更大力度促进人民币在岸与离岸之间的资金流动。一些潜在可能推出的政策包括允许前海公司直接在香港发行点心债券,或允许中国的个人投资者参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计划。
人民币势必成全球支付货币,随着离岸市场同时变宽与加深,人民币势必会加快上扬的趋势,成为全球支付货币。中国目前正进行中的利率市场化与其他金融改革,将有助实现中国政府要把人民币变成储备货币的最终目标。到了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对用来定义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组合进行检讨。人民币加入美元、欧元、英镑与日元的这个俱乐部的可能性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