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强调小六会考母语所占比例

因为关注,所以细心。

李显龙总理和教育部长黄永宏上周在记者会上针对母语教育课题所说的每一句话,我是非常非常重视并详细阅读的。

是的,一字一句,包括电视屏幕上他们的神态、用词、语气,还有身体语言。

事情已过去一周,关于小六会考母语积分比重所引起的论争,虽因总理的一席长谈而暂告平息,却未必完全尘埃落定。坊间议论仍时有所闻,不少人也在试图解读这次整个事件的始末、意义和影响。

“母语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基石,过去如此,将来也一样。政府无意降低母语的社会地位,也无意削减母语在小六考试所占的比重。不过,我们必需不断改善母语的教学法、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给母语教师更多援助,帮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

总理强调的这些话,大家都注意到了。人们也就他所谈到的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活学活用,以及如何使学生觉得母语跟生活息息相关等论点,提出各种建议和看法。

至于他在同一席话中提到,今年2月他和李资政及教育部长会见教育部高级官员、视学官、校长和教师时所表述的“这不只是资源上的援助,同时是政治上的支持。因为这样做需要下政治决心,需要长期维持一贯的政策,才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这一番话,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我却深深听到心里去。

是的,当总理坦承,这次的民间反应比预料中的来得强烈,而这些反应有它的正面价值,我们便能理解“需要下政治决心”的深刻义涵。的确,过去许多关注母语教育前途的有识之士经常感到困扰的是:政府一方面强调华语的重要价值和后势看起,另一方面所推行的母语教育政策,却又和贯彻这样的理念相抵触。

政府若能及时察觉到母语教育政策的导向,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而是整个内阁和政府高层所关注的问题,这确是非常明智、踏实,而且更是政治上影响深远的。我们的母语教育政策要贯彻始终和成功推行,的确需要国家领导层下很大的政治决心,而这一回总理在记者会上的谈话本身,也被华社视为、或期盼为对母语教育大业的一种政治上的支持。

总理认为,这次的关于小六会考母语比重课题所引起的反应,说明了“我们母语教育长期的成功,如果母语教育政策没有成功培养出新一代双语的新加坡人,相信这次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反应。”而我的观察却是:今天那些三四十岁,真正精通双语的新一代,其实大都是从小在以母语为沟通语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并对母族文化有着相濡以沫感情的一群人。

因此,说到活学活用,说到与生活息息相关,除学校教育外,如何致力使母语成为华族家庭的日常用语,在孩子的成长与教养中,将母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如细水长流般潜移默化,培育说母语的情理智商,并打造使用母语的大环境,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幼教与小一母语教学出现断层

在幼儿母语学习有提升的情况下,进入小学面对的是学习上的衔接问题。以华文为例,小一的课程先以汉语拼音为主,在至少第一学期内,汉字量的接触十分少,和学前已累积的汉字认读量有极大的差距,导致幼儿在一年级的首三个月,不但无法在原有基础上延续华文学习,反而让孩子进入母语学习热诚的降温期,不利母语学习。就学前和小学母语学习的衔接,学前华文教育支援小组在2005年7月拟出学前华文教育课程的大纲,清楚地列明“以听说为主、识字阅读为辅,先打好口语和聆听能力,再配合适当的阅读和写字技能,为以后上小学打好基础。”因此,学前的母语学习是以汉字为基础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小学课本的汉字并没有很好的衔接上,这可能是学前华文教育支援小组的建议不具影响力,或教育部内小学课程发展组和学前组缺乏沟通所致。也由于学前教育在体制外,纯属民营,学界和教育部对当今学前课程的发展和幼儿学习成效,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以致决策者缺乏可参照的信息。

学前和小学的母语教育如持续各自为政,只有加深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学前和小学务必要针对分工和互补进行对话,将母语教学进行统整,由学前提供基础,小学在其基础上延续,使学前和小学的母语学习能有机地贯串起来,避免学习断层的出现。然而,在考虑统整时,须避免让原来具多元化和开放性教学的学前教育,陷入严重的测试格局,或演变成幼教小学化。

既然母语学习必定从学前开始,母语教学在学前的教学水平如何就很关键。目前尚存在的一些参差不齐状况,必要加以改善,帮助幼师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检讨目前母语学习的状态,不能忽视现在母语幼师的条件比过去强多了,在打下母语学习的基础上是个有利的因素,为小学母语的学习承担了奠基的任务。

 

本文转载自: 新加坡留学网http://www.eistudy.com

新加坡旅游,机票,房产,留学,公寓等项目,详情请拨打免费热线:400-7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