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客工方面已有进步,但这是否已足够?

   新加坡人权组织表示对客工态度不能大起大落,亚细安人权机制新加坡工作组主席布蕾玛认为,新加坡社会仿佛旧时的阶级社会,把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放在不同的级别上,但其实所有人的工作都应该获得认同。(新加坡人权组织认为,外籍工人长期在新加坡工作,新加坡人对客工的态度不能大起大落,一时不把他们当人看待,一时又突然改变态度将他们人性化。亚细安人权机制新加坡工作组(MARUAH)主席布蕾玛(Braema Mathi,56岁)觉得,这种一致的态度必须源于一种价值系统,新加坡虽然有这样的价值系统,不过还能做得更多,例如从学校教育做起。
 
   她说,教育部长王瑞杰上任时曾强调,必须建立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灌输人们如何对待客工这一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布蕾玛说:“人权对我们是重要的,不能把一个人的权利看得比另一个人的重要。”在她看来,首先得设想在新加坡这个有那么多客工的地方,大家要的是怎样的一个“生态环境”。现在的新加坡过于分化,仿佛存有旧时的阶级制度,其实所有人的工作,无论是扫地工人或大医生都该获得认同。“虽然新加坡在过去二三十年来,在对待客工方面已有进步,但这是否已足够?”布蕾玛所属的工作组也提呈了一份报告给听证委员会,内容包括骚乱的可能导因,以及执法人员如何处理骚乱场面等。她在供证时指出,在事件导因不明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太快把矛头指向客工的饮酒问题,例如政府推行新法令时都往这方面考虑。
 
   酒精在事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过没人知道这个角色有多重要。政府于去年12月8日骚乱发生两天后宣布在小印度实施禁酒令,限制商家卖酒和公众在公共场所饮酒。就整件事情来说,客工为何参加骚乱,布蕾玛认为,该带着恻隐之心去看待,毕竟这些客工的生活方式和新加坡人是不同的。在人权组织觉得新加坡应该做得更多的同时,有一组泰国人正在努力帮助同乡融入新加坡生活。泰籍劳工之友协会由在新加坡的泰国人设立,其中一个目标是帮助泰国客工适应新加坡的工作环境,如教导他们基本英语,或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指导他们从正确的管道寻求援助。协会代表珑娜帕(讲师,48岁)供证时说,希望他们遇到问题时有朋友能依靠,让协会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别在外头游荡喝酒或做其他事情。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