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 什么是生死教育?概念是什么?

   身边亲人即将走完无论是坎坷、平顺、精彩或平淡的人生,你能否在他承受巨大压力、面对深层恐惧时,帮他整理紊乱思绪,安顿一颗慌乱的心,以坦然、安宁的心境结束一期生命?致力于普及生死教育的甘露关怀协会,自2009年10月开班授课,培训志工为末期病患提供专业安宁关怀服务以来,前后有300多人报读相关课程,但至今结业者约170人。
 

新加坡留学 什么是生死教育?概念是什么?

   致力于普及生死教育的甘露关怀协会,自2009年10月开班授课,培训志工为末期病患提供专业安宁关怀服务以来,前后有300多人报读相关课程,但至今结业者只有约170人。甘露关怀协会致力于普及生死教育,左起是协会执行主任兼培训组主任慧光法师、来自台湾的大悲学苑主持宗惇法师和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前护理长王浴。
 
   甘露关怀协会慧光法师表示新加坡人对生死教育很陌生。投入志工服务约80人。甘露关怀协会执行主任兼培训组主任慧光法师说,结业者中,真正投入志工服务的约80人,当中积极辅导临终病人的活跃志工约50人。志工辅导的个案,有些是经佛教团体、慈怀护理组织推荐而来,有些则是学员、志工,甚至是癌症中心的医生所推荐的病人。慧光法师指出,新加坡人对生死教育,包括如何面对生死问题,如何辅导和关怀临终病人,如何把握生命最后阶段所给予的心灵成长空间等,始终很陌生。
 
  为了激发大家思考生死问题,甘露关怀协会星期六举行了全天讲座《生命最后的尊严》,邀请慈怀护理副医药总监张保贤医生和资深安宁护理社工冯以量发表专题演讲,另外还特地邀请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的佛教临床讲师宗惇法师和前护理长王浴前来讲述台湾的经验。甘露关怀协会昨天也举行了全天工作坊,两场工作坊的主题是“谈生论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培养志工的同理心”。有着丰富临床辅导经验的宗惇法师说,人在临终面对死亡时压力很大,恐惧也强。但是从宗教角度看,生命每个阶段有其意义,最后阶段的心灵成长空间其实很大,有很大潜力,关键是能否点亮心灯,打破黑暗。
 
   她认为照顾临终病人时,先照顾好身体部分,再找出让病人困惑和苦恼的问题,一一做好安排,最后是让病人有信仰或信念方面的依靠,这样才能发挥潜能。宗惇法师说,生病时最先面对的困扰是疾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恐惧。另外便是死了之后会去那里的疑惑。法师讲述了一个真实个案:一名年近八旬的大企业总经理入住安宁病房后,始终无法入眠。后来一位法师坐下来帮他整理紊乱思绪,了解他内心是否有亏欠、隐忧、是否有想感谢的人或要交代的遗言。原来他想向董事长道谢和道别,也要自己的儿女记住家训。他在交待好心事后很快呼呼入睡。
 
   从安宁疗护中看到生命希望。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前护理长王浴说,富贵学道难,那些一帆风顺的人如能当志工,便能一边做一边学,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这位从安宁疗护中看到生命希望的退休护理人员说,疾病让身体逐渐失去功能时,很多问题便浮现出来。了解死亡过程,包括身体如何败坏,四大(风火水土)如何分解,便能做好准备,更顺利面对一切。四大分解过程包括身体功能衰竭,从能动到不能动,能吃到无法进食,嘴巴打不开,舌面变光滑等。王浴说,骨骼神经失去功能是“地”解。循环系统变弱,心跳由快转弱,手脚冰冷,尿液减少是“水”解。呼吸变得费力,出现“喟叹式呼吸”或“死亡呼吸音”(death rattle)是“风”解。体温出现变化,变得很高或很低是“火”解。有些病人还有“死亡觉知”,知道即将离开人世。她说,身体崩解时,好比房子从东漏西漏到最终垮掉。房子垮掉时,界限反而消失了,视野变得开阔,有些人因而看到生命的本源。她护理过的一位50多岁病人,临终前不断说“好美”,连说了三天!那一刻,她可能深深悟到生命之美,宇宙之美。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