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生活 新加坡人与新移民交流

   陈喜源(左一)从事跨文化交流多年,间中与不少中国留学生成为好友,当中包括段洪平(右二)和邵琪(右一)。对于远离家乡到外地生活的人来说,“家”是很有吸引力的。20多年来积极推动跨文化领域交流的培训顾问陈喜源,策划外国学生到新加坡人家里做客吃饭,就近体验家庭温暖,也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社会。

新加坡留学生活 新加坡人与新移民交流

 
   邀新移民到家里做客吃饭。凭着海纳百川的精神和一股好管闲事的热情,培训顾问陈喜源(43岁)在大学生涯时,不经意踏入跨文化领域,还以此作为事业目标之一。1992那年,陈喜源刚升上大学二年级,渐渐褪去新生的懵懂。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里,他偶然与一群华族学生擦肩而过,发现他们虽然说着华语,口音却和他所熟悉的大大不同。陈喜源说,当时他就很“鸡婆”地问这些学生是从哪里来的。“听到他们是从中国来的,我感到很惊讶,第一次知道新加坡大学里有中国留学生。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是SM3奖学金计划的学生,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前来新加坡念书的学生。”或许个性使然,陈喜源得知中国籍学生在新环境面对适应问题,他二话不说,担起协助他们的责任。他说: “我们毕竟是东道主,有朋自远方来当然要好好照顾他们。”20多年来积极推动新加坡人与新移民交流的陈喜源坦言,有时身体会觉得累了。“但是我的心不愿放弃,而要了解他人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积极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你不愿意,别人也没法逼你。”
 
   制定文化融合计划,他举例,自己曾带领百多人到中国当义工,当中有一名组长是毛里求斯人,会说英语法语,就是不会说华语,可是仍让人很佩服他。“因为他愿意学习,不排斥当地文化。一个人对某个文化有认识对跨文化交流固然有利,但是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以肯学习的态度去了解彼此的文化更重要。”陈喜源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已经不仅是国籍那样有鲜明区分,他更倾向地球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密,我们不可避免要跨文化。别忘了现在还有社交网站等平台,我们也是网络公民,跨文化可说是我们必备的能力。”陈喜源参与过不少跨文化交流计划,例如他曾和教育部奖学金处合作,为外国奖学金得主制定一个文化融合计划,帮助他们融入新加坡生活。就近体验居民生活。配合计划,他在2008年想到安排外国学生到新加坡人家里做客吃顿饭。陈喜源说,他常听到他人出国旅游时,非常喜欢住在当地家庭,类似民宿的住宿方式,觉得可以就近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是非常难得的经验。他说:“新加坡房子小,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开放自己的住家,让外国人暂住几天,会有种侵犯隐私的感觉。我就想不如邀请他们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顿饭,不用太频密,一个月一次,为期四个月,这样也不会太打扰做东家庭。”
 
   很多参与计划的家庭,即使已经完成计划的要求,却继续邀人到家里吃饭,因为大家已经成了朋友。国民融合理事会(National Integration Council)过后也采用这个“Meals@Home”计划概念。和陈喜源作访谈时,他总是比手画脚,七情上面地为记者解说,没有一刻不感受到他对跨文化事业的热请。他说:“所谓吃饱心暖,吃饭时人的戒备心容易放下,自然可以敞开心胸地聊天,更加认识彼此。”好朋友段洪平(30来岁,资讯科技业)也说:“新加坡人和中国人有个共同点就是爱吃。而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到外地生活的人来说,‘家’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找到实实在在扎根的感觉,感受家庭温暖。”即使大学毕业后, 陈喜源继续以学长身份回校帮忙那些来新念书的中国学生,当中与段洪平和邵琪(30来岁,项目经理)建立深厚的友谊。打破和新加坡人的隔阂,邵琪是第一批SM2奖学金计划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在莱佛士书院的寄宿学校居住,朋友圈子一直局限在中国来的学生。升上大学后,虽然在这里约有两年的生活经验,但这个城市对她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她说:“喜源打破了我和新加坡人之间隔阂。老实说,现在我的好朋友当中,新加坡人占多数。”陈喜源也曾召来新加坡朋友和中国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段经历让他回想时,不禁大笑起来。他说,他们各负责找来50名新加坡学生和50名中国学生,大家聚集在约好的地点,感觉好像黑帮打群架一样。“这个方式让彼此踏出第一步,认识对方的圈子,而不只是在自己的圈子。”后来段洪平和邵琪开始交往,陈喜源还是第一个察觉到他们关系不寻常的人。这十几年来,求职、结婚、买屋等,他们都会找陈喜源商量,可说已经成为他们的亲人,不仅是朋友。段洪平说:“现在我们两家像是世交,举凡节日、彼此孩子的生日,我们都会尽量聚一聚。”两人的长子段泽昊(4岁)出生后,还让他认陈喜源做干爹,令陈喜源受宠若惊。他说:“当他们找我当干爹时,我感到很欣慰。帮助外国学生这么多年了,有这帮好朋友已经很开心,从来没想过会多了干儿子。”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