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两个月的降雨量预料会比往年来得少,今年因此也有可能再受干旱天气影响。为防患于未然,政府有意展开公共咨询活动,收集各界对潜在干旱天气的设想与看法,寻找对策。
环境及水源部长维文医生昨天在与23名来自公共、私人与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就省水课题展开圆桌会议时,透露上述信息。
国会拨款委员会预料在3月针对包括环境及水源部在内的各政府部门开支预算进行辩论,环境及水源部特地在这之前举办一系列咨询活动,听取各界就一些环境课题的看法与建议。
回顾去年年初时的干旱情况,并展望今年的天气情况,维文语重心长地说:“这个月的降雨量料会比往年1月平均降雨量来得低,除了讨论是否应该进行制水演习外,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始设想干旱一个月后、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们或许需开始认真设想、策划可能出现的情况,不光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展开开放式的公共咨询活动。学生、企业等都应参与做好准备,以便在面对危机时不至于措手不及。针对这一点我们会与公用事业局仔细探讨。”
除了公共咨询活动外,维文觉得也有必要仔细策划如何更好地展开公共教育,让国人了解本地的气候情况,及可能面对的挑战。
去年初,我国曾经历长达27天的连续干旱天气,打破1960年以来的气象记录,成为最长的干旱期。
国家环境局前天发文告说,预料本月降雨量会比往年1月平均降雨量减少四成至六成,下个月的降雨量也会比平均降雨量来得低。
为防患于未然,是否应该展开制水演习成为其中一个受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课题。
新加坡水协会副会长陈虞昭受访时就赞成制水演习。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黄衤冀麟教授则认为若要进行制水演习,应从学校、企业开始,而不应立即在住家进行。
他说:“若在住家展开制水演习,相信不少居民不会支持,因为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影响。何不先从学校、公司做起,一方面能让大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众对这方面的认知。”
本地最后一次举行制水演习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最后一次真正制水则在上世纪60年代。
谈及节能省水时,维文坦言,由公用事业局细算出来的水费是相当精准的价格,但也同时是较为低廉的价格,因此省水与省电相比,前者不一定能为企业节省很多开销,这或许也促使一些企业并没有很积极地节省用水。
他认为,通过立法要求企业省水也许是一个方法,但需谨慎考虑。
“大家或许也可探讨通过其他方法如运用海水来冷却机器、用非食水来洗车、冲马桶等,来减少食水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