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监狱署将推出新培训与发展框架

 
让囚犯获完善援助,监狱署将推出新培训与发展框架。退休教师何照光(前排右)当了近半辈子的监狱义工,他的妻子张金凤(前排左)和三个小姨子张鸾凤(后排左起)、张丽丽和张丽南在五年前加入义工行列。

新加坡监狱署将推出新培训与发展框架

 
从官方机构到民间团体,新加坡不乏帮助囚犯和前囚犯的组织,但缺少一个共同前进方向,以致所提供的援助重复且不够全面。新加坡监狱署和相关机构接下来将推出一套新培训与发展框架,更好地分配资源,让囚犯能获得较完善的援助。内政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马善高前天在首届“关怀网络”(CARE Network)工作研讨会致词时透露这项消息。他说,囚犯和前犯罪者背景多元,需要的帮助也不一样,这让义工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因此他们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巧。
 
针对目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新加坡复员技训企业管理局(SCORE)主席庄辉煌受访时举例说,现在组织较注重对囚犯的辅导工作,不过却忽略了一些研究项目,例如以更科学的方法来理出囚犯在各阶段的需求等。他说:“这些囚犯需要什么,很多时候义工都是凭感觉来判断,如此一来你提供的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庄辉煌指出,设立框架的目的是要建设科学化标准,让囚犯无论是在狱中或出狱后都能获得延续照顾。初步框架的内容包括把辅导作业标准化,让义工即使转换到不同组织,所具备的技能仍能适用。他说:“新加坡其实有很多民间义工组织,他们都做得很好,可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情况下,这个‘花园’还是需要整理一下。”另一方面,各组织面对的一大困难是如何招募义工并留住他们。去年,有近1100名重犯风险高的囚犯获释,今年则将有约900多名。要帮助这些前囚犯重返社会,义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庄辉煌透露,目前监狱有约1200多名义工,义工对囚犯的比例为1对10,较理想的比例其实是1对6。换言之,他们需要吸引多700名义工加入队伍,不过现在每年招募的百多新义工和流失的义工人数只能刚好持平,所以他们在这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半辈子时间当义工。73岁的何照光近半辈子的时间都在当义工,辅导即将出狱的囚犯,也在他们出狱后跟进了解他们的情况。他1978年加入新加坡肃毒协会成为自愿辅导员,五年前转而加入新加坡复员援助协会(Singapore Aftercare Association,简称SACA),同时鼓励妻子和三个小姨子加入义工行列。目前,他们一家五个人都是SACA的社区之友义工。何照光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当初除了希望当义工回馈社会,也想多了解本地的嗜毒情况,以便能在课堂上劝导学生。这些年来,当义工已经成为了他的爱好。对于即将推出的培训和发展框架,何照光认为必须让义工吸取新知识。他举例说:“以前囚犯可能因出狱后没地方住找我帮忙,现在他们找我是因为不清楚有什么升学选择。义工也必须不断吸取信息,才知道如何引导前囚犯寻找正确的援助。”何照光的妻子张金凤(67岁,退休教师)和三个妹妹负责青少年辅导工作。张金凤坦言,虽然有些少年出狱后就避开她,辅导的个案也不是每个都成功,但就算10个个案中只有一个成功,那也等于多帮了一个人。此外,一家人一起当义工,也能增加家庭凝聚力。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