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放弃选择新加坡名校?有家长自愿放弃长子长女在热门小学就读的“优势”,选择送次子次女到另一所小学。小一报名第一阶段今天结束,已有兄姐在小学就读的申请者可自动获得学额,但有些家长却放弃这样的优先权。有家长之前当了超过40小时的义工才为孩子争取到名校学额,这次则选择让次子次女读另一所学校,有些是为减轻孩子压力,有些则是为训练孩子学习独立。为让大女儿能进入北部“名校”,陈国明(38岁,执行人员)前几年同很多家长一样,当了40多个小时的义工。大女儿今年念小三,但对于是否要让明年上小一的儿子也进入这所学校,他仍犹豫不绝。他倾向把儿子送去住家附近的一所校风不错的邻里小学。“这是因为我发现女儿在名校就读,压力大。学校课程很紧凑、很具挑战性,对一名职业家长来说,要在学习上支援她其实蛮累人。我想,若儿子也读名校,我还有办法能应付吗?“我相信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若硬要孩子读名校,不仅孩子辛苦,家长也辛苦。”

兄姐虽在名校,弟妹却另选小学。若最终选择送儿子到邻里小学,陈国明要在2C阶段前放弃已有的学额,再向邻里小学提出申请,他有约三周的时间考虑。为避免两头不着岸,陈国明已先了解该所邻里小学往年的小一报名抽签情况,发现学校去年没有抽签,因此儿子获得学额的机会相当大。
“分开” 孩子以培养自立。另外,也有家长因为希望孩子能在纯女校的环境念书,选择让女儿和儿子念不同的学校。吴碧华(39岁,家庭主妇)也付出了超过40个小时的义工时间,才让大儿子进入住家附近的圣希尔达小学,儿子目前念小五。今年上小二的女儿去年原可直接进入该校,但她却选择为女儿报读自己的母校——新加坡女子学校。她受访时笑说,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她的做法,一来她住在东部,送儿子上学不到五分钟,但送女儿到位于武吉知马一带的学校却得花上半个小时,每天接送两个孩子就占去了她不少时间;再来,朋友觉得她既然已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当义工,就该“物尽其用”,把握两个学额。吴碧华坦言,当初做决定时内心经历蛮大的挣扎,但出于对女校的情意结,她最终让女儿就读新加坡女子学校。她说:“我小学和中学都在女校受教育,下意识就觉得女生读女校是最好的,在女校所结下的友情更持久。另一原因则是为让女儿学会独立。”吴碧华表示,两个孩子以前念同一所幼稚园的时候,女儿大小事情都依赖哥哥帮忙,因此决定在小学时将兄妹俩“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