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南洋兼任教授周清海:英语可能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吗?

    “双语教育出现拐点?”,印发深思的问题:“能不能承认英语是母语之一”?20几年前,作者就对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发展做了全面的观察。在1990年4月29日和刘惠霞、卢绍昌、欧进福等人出席海南会馆主办的“双语教育面面观”座谈会时,作了下面的发言。这篇没有公开发表的发言稿,代表了作者对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看法:
 
   这篇20几年前的发言稿,没有谈及教学法的问题,因为我认为,新加坡双语教育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不是只靠教学法就能解决的。过分地夸大教学法的作用,尤其是单一的教学法的作用,对新加坡华文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发言稿谈及英语认同的问题,结论的部分更涉及华文价值的改变。这些,都值得新加坡语言教育工作者、语言研究者以及语言规划者,继续观察讨论的。)大多数新加坡人都接受双语教育,语文问题不再是新加坡的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加坡人的双语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就像在讨论处理国家意识与保留各族文化传统问题一样,新加坡人得注意如何才能维持两种语文的和谐、平衡。过度的或不必要的偏激,都是不好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兼任教授周清海:英语可能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吗?无论是在殖民地时期,或者在新加坡人当家作主的这20几年里,英语一直是新加坡人社会的“顶层语言”。英语“顶层语言”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而新加坡人民对它的态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殖民地时期,英语是外来统治者的语言,它不是新加坡人的语言,更不是新加坡人的母语。建国之后,新加坡人成功地让新加坡人接受英语作为各族交流的共同语言,行政上的语言,使国家现代化的语言。新加坡人强调英语的学习重在实用,母语的学习重在文化的传递。
 
   因为英语是“顶层语言”,这几年来,更成为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再加上人们对英语态度的转变,新加坡人就面临一种忧虑:英语会不会逐渐被新加坡人认为是自己的母语?新加坡人在讨论新加坡人的西化问题,其实,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西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就在对语言的认同上面。学校教育里,英语是教学媒介语,英语学习的失败,也意味着其他科目学习的失败。教育当局与家长,重视英语的教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新加坡人却不应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提高英语程度而降低母语程度,是新加坡人双语教育的趋势。今天的学生,只能用英语来讨论数理科学、英国文学、史地和经济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英语是这些科目的教学媒介语。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用母语来进行日常社交和文化讨论,就是新加坡人应该担忧的。
 
  母语能力的过度低落,就会助长对英语的语言认同。如果到了新加坡人年轻的一代,都认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时,那就是新加坡人双语教育的失败。从语文教育的观点来看,要让新加坡人的学生有适当的母语程度,能利用母语来进行社交和文化的交谈,新加坡人就不能让母语变成单一的教学科目。同时,新加坡人也不应该让学生留下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母语是无关紧要的科目。再从语言应用方面来看。新加坡人年轻的一代,因为华语词汇量不足,在应用华语时,力不从心,常常出现夹杂英语的现象。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双语人士,逐渐放弃华语,在大多数场合里选用英语。连问路这样的语言行为,如果对方是20岁左右,问路者也选用英语。
 
   这是语言的应用趋势。如果新加坡人没有办法做到让华人对华语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认同感,觉得学华语讲华语是天公地道的,觉得掌握双语是光荣的,那么,年轻人出现语言认同转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过去受华文教育者对方言的认同感,转移到华语上面来,他们不觉得放弃方言是可惜的。如果新加坡人的年轻一代对语言的认同感转移了,他们也会认为放弃华语是不可惜的。作者要强调的是,当新加坡人谈及语文程度、语文学习负担时,新加坡人也应该了解在双语的环境里,适当的母语程度是保持语文认同感所不可或缺的。华语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高层语言,同时也是一些华人社区的“顶层语言”。华语在经济上、科技上的实用价值,是可能改变的。这些改变,将使华语在新加坡更具有实用价值,也可能改变它的非教学媒介语的地位。新加坡的双语政策,要为新加坡国民提供应付这个改变的应变能力。只要新加坡人随时注意调整执行双语教育政策时所出现的偏差,新加坡人才有能力应付未来的变化。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