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 怎么样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新加坡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方面可借鉴上海和台北的经验,鼓励民间的非政府及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由下而上把更多凝聚了集体回忆的建筑保留下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国大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和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终身名誉教授夏铸九,就“都市文化遗产保护:去留与得失”的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认为,让民间社会团体参与这个过程,不但可使受保留的建筑“活化”及更多样化,也有助加强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对社区更有归属感。

新加坡国立大学 怎么样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认为,让民间社会团体参与这个过程,不但可使受保留的建筑“活化”及更多样化,也有助加强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对社区更有归属感。他受访时说:“其实新加坡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我们主要是由上而下,这也没什么不对……可能是因为政府的办事效率太高,也有资金去推动,大家于是觉得没必要去参与,反正该做的政府都会做。”目前,市区重建局在全岛100多个地点,总共保留了7100座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王才强说:“很多人认为保留历史建筑是政府的事,其实鼓励基层和民众积极参与这个过程,可让他们更有归属感,会更加积极爱护,受保留的建筑也会更多样化。比如说女皇镇,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就跟以往的很不一样。”
 
   国大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教授表示民间组织应参与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市建局在本月初宣布,将在发展蓝图中保留女皇镇图书馆、前联邦道湿巴刹和亚历山大医院,使得受保留的女皇镇旧建筑增加到六栋。公民组织“我的社区”(My Community)不久前曾联合女皇镇居民向市建局提呈建议书,要求保留女皇镇的18栋旧建筑;新宣布的三栋保留建筑都在他们的名单内,名单中另两栋建筑则早已受保留。王才强说:“女皇镇的例子是很难得的,30年以下的建筑我们很多是不保护的,也许因为这样,许多值得保护的建筑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气候比较有机会由下而上、靠基层的力量推动。”“市建局最近成立的保留建筑网站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比如说很多人觉得哪个老房子或建筑值得保留,有很多他们的集体记忆,可通过这个网站表态或上载一些照片。”
 
   300人出席新跃当代中国讲座,另外,王才强也对武吉布朗坟场日后的发展感到乐观,他建议不受新发展影响的坟墓地段日后可发展为公园。他说:“不受建路影响的坟墓数量也不少,可发展成一个公园,坟场本来就是绿地,如果整修成漂亮的公园,可以是大家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它的历史性很强,意义深远,相信很多游客也会有兴趣。”王才强是在“新跃当代中国讲座”上受访,这个讲座是由《联合早报》、新跃中华学术中心和通商中国联办,由李氏基金赞助,吸引了约300人出席。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终身名誉教授夏铸九也受邀发表专题演讲。夏铸九通过台北监狱保存的个案,探讨殖民现代性保存,郑时龄则对上海建筑文化历史保护进行反思。郑时龄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指出,中国民众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意识越来越强,一旦发现哪里在拆除这类建筑,就会马上通报媒体,也会出动专家学者共同讨论,通过这样的民间努力保留了不少的建筑。夏铸九则指出,决策者在保护和再利用建筑时要同时思考二者,才能把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完整保留下来。他也特别点出,台湾的保护工作也有不尽理想之处,尤其是在把制造业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区的过程中,未能照顾到小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需求,结果文创园区沦为高层次的餐饮消费地点。他说:“我不是反对吃吃喝喝,但它不是主要的目的,政府要很清楚设立文创园区的目的,主次要分明,这个土地和房子经过了保存,政府也投了这么多钱,是要让文创园区变成活的,让付不起高租金,还没有成名的小艺术家,小设计师能够在里面生存,这才是关键,应优先能够让这些人入驻。”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