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要自强不息,经常在报上看到有人说新加坡的生活和竞争压力不小,这让笔者想起了年前的一件小事。当时笔者的公司需要招聘一个经理职位。由于只是一个职位,公司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只是在报纸上发了一个很简单的招聘启事。结果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公司大约收到了两百多份申请。最后的成功者经历了三轮面试(面对不同管理人员),外加数学、逻辑,专业技能及性格等测试,才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得到这个工作机会。笔者有幸参与了招聘过程中的一些面试,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在一开始的两百多份申请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人,另外三分之一是永久居民和外国人。最后有六个申请者进入最后一轮,其中两个人,四个永久居民/外国人。非人来自于英美中印,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情况当属正常。总体来说,愿意不远千里从各个国家来新加坡的,本身就属于那种比较有追求,愿意吃苦耐劳的群体,否则也不会这么麻烦背井离乡来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自少年时代就有比较优秀的成绩,通过奖学金来到新加坡求学然后再务工的,本身就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因此在职场竞争中也相应的有更大的优势。
新加坡人面对这种情况,大体上有两种应对态度。第一种是“怕比”。比如很多人会向政府抱怨,说我们对外国人才的引进政策太宽松了,应该限制公司雇佣外国人,否则人无法应对这样的竞争压力。这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是如果限制公司雇佣外国人,那么这个工作机会就会流向人。很可惜的,这种想法更多的是一厢情愿。举个简单的例子,新加坡和吉隆坡相隔45分钟飞行距离,但吉隆坡的运营成本要远远低于新加坡,可为什么大部分跨国公司还是要选择在新加坡安家呢?当然这里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法律环境、语言、税率、资本流通等,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供给。事实上,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今天,公司的选址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好公司来说,高质量的员工是保持竞争力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在新加坡无法招募到合适的员工,公司的合理选择就是迁址去香港、上海或者孟买,或者在纽约或者伦敦招到合适的员工再把他们迁来新加坡。通过限制雇佣外国人的政策是不 会给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
另一种态度是“敢比”。上文提到的进入最后一轮的两位申请者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从中学开始就有优秀的成绩,一个去了英国,另外一个在新加坡获得本科学位。在各项测试和面试中,他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丝毫不逊色于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者,因此也可以闯入最后一轮。在笔者看来,这才是能够保证新加坡长期繁荣的正确态度。不管是我们的运气,还是不幸也好,新加坡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开放城市,走在许多亚洲其他城市的前面。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导致落后。不可否认的,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下,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国际级的,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自五湖四海,而且可能是同类中的佼佼者。但反过来看,只有高水平的竞争环境,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竞争选手。如果总在自己家里附近的小河里练习,是不可能在大海里畅游的。新加坡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环境带来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双语环境和商业资源,也可以让国人有更多的可能性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从而更有可能获得管理职位,就像上文提到的进入最后一轮的应聘者。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加坡的开国一代在过去的五十年给新加坡带来的繁荣,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物质供给更加丰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应该保留这些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去继续追求自己和家庭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