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 多数家长表示教育环境非常不错

     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夫妇表示与孩子一起成长,新加坡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有不少夫妇为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做出贡献——已经生了或准备多生个孩子。《新汇点》访问三对新移民夫妇,畅谈“多生多育”,分享生儿育女的经验和体会,比较新中两地在生育和教育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蓝伟光(50岁)和陈霓(48岁)夫妇俩在新加坡定居已经20多年,育有3男1女4个孩子。陈霓笑说完成了“增产报国”的使命。陈霓的话说得实在:“华人一向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因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所以到新加坡后准备多生几个孩子,这都在计划之内,想说多生几个,孩子们之间多几个伴。‘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道理,假设父母年老有恙,试想一个孩子该多么无助,多几个孩子的话就能轮流照顾,相互分担。”陈霓认为新加坡生活较安逸,政府在生育这一块补助上也相对周全,“但还是偶尔听到一些耳语,说政府只给一笔花红,但养儿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笔花红好像不够。不过,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总不能全依赖政府吧。”在陈霓看来,生育率低不是单一国家面临的状况,是全球性难题。“只能说新时代的年轻夫妇,考虑得比以前多,容易紧张。我倒鼓励新加坡的年轻人不需要考虑那么多,该生就应该生,早点生,多生几个,体力和精力都跟得上,过了年龄,怀和生就难了。”陈霓说相比中国,新加坡的生育政策一直都相当开放,她也欣慰中国终于要放开对二胎的限制。每次回中国探亲,一家六口阵容庞大,陈霓说自己被亲戚称为“英雄母亲”。目前在三达国际集团担任总裁的蓝伟光博士,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企业工作。他说养育4个孩子在经济上并不是负担,因自己忙于工作,看管孩子的重担主要落在太太陈霓身上。陈霓一手带大几个孩子,生小儿子的时候才请了女佣,她并不觉得带孩子有多麻烦,孩子也不存在融入的问题。“大儿子来新时已经5岁,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另外三个小的在这里出生,就跟这里的小朋友无异。”和父母交流时能流利使用华语,孩子们之间英语沟通无碍。家里每个孩子都在新加坡的英文环境中成长,也依然保持较高的华文程度。
 
    “我自己也当过老师,不想给孩子们压力,新加坡的教育环境已经不错了,所以孩子们顺利学习成长。虽然补习盛行,这一点我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他们都说不需要补习,我也并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他们成绩都过得去。”陈霓说。陈霓认为,新中两国的孩子各有各的压力,中国学校作业量大,新加坡则重在考试。“望子成龙是老一辈华人的传统观念,我们这些经历了两地社会文化冲击的父母,倒真希望儿女们健康、快乐、独立就足够了。”为孩子和家庭奋斗,生为中国“80后”的陈奇(34岁)和胥妍娜(30岁)夫妇,围着去年底才出生的女儿团团转,却已在“筹备”明年怀孕生第二胎。两人在新加坡超过10年,结婚3年。陈奇说,生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源于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尊重,要完成对父辈的交代;要生第二个孩子则是有感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太寂寞,有两个小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互相扶持为伴。年纪轻轻的两人,发现有了小孩之后,相比“二人世界”,家庭的定义和意义到了另一高度,孩子让他们变成更完整也更相爱的一家人。时下生孩子养孩子越来越“贵”,胥妍娜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她说:“保守的观念是有多少钱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可积极的想法是:这样更能够激发工作干劲,为了给小孩和家庭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去奋斗,这种努力和付出很值得。”
 
    比较新中两国育儿的开销,胥妍娜说,在中国生孩子开销便宜,她家乡绵阳这样的三线城市,剖腹产收费5000元人民币(约1000新元),而在新加坡,则花了1.2万新元,幸而从产检到生产都有公司的补助。产品方面,中国育婴品选择很广,价位差别也很大,若选用品质较好的产品,价位对于中国普通收入阶层来说是偏高的。在新加坡,因进口产品种类繁多,中国和欧美产品都有广大的选择空间,可做出更物美价廉的消费选择。“我感觉在新加坡购置宝宝用品,付出工资的一小部分,就可享用到比较高品质的产品。”在这个双薪家庭里,平时上班时有双方父母间隔飞来帮忙照顾。但有了宝宝,多了很多家务,在陈奇赧颜说自己当爸爸的,到底没有太太的细心和耐心,所以主动挑起家务,但每天坚持有一顿奶由自己喂养,并在太太给宝宝洗澡时帮手。胥妍娜投入宝宝的照料,当然也没撂下职业女性的身份。
 
   胥妍娜说:“我的雇主是家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公司,支持和鼓励家庭工作平衡,除了有取乳室和存乳箱,我挺满意公司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的灵活调整,老板体谅初为人父人母的一些突发情况。公司还有每年一次的‘带宝宝上班’活动,鼓励员工带小朋友到工作场所参观。”对不满周岁的小婴儿谈人生规划尚早,这对新手父母打定主意,“要让女儿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让她成为的人。”“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放弃,比如中文,希望孩子有足够能力来体会和运用博大精深的中文。”陈奇说。“是啊,我也希望孩子对中国的定义不仅仅是爸爸妈妈出生的国家而已,”胥妍娜说:“中国是一种‘根’,所以我会尽可能让她接触中国,比如回中国住上一段日子。”“偶尔听到一些耳语,说政府只给一笔花红,但养儿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笔花红好像不够。不过,生养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总不能全依赖政府吧。”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