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历认名誉校长
2011年迄今 陈庆炎
1999年至2011年 纳丹 (S R Nathan)
1993年至1999年 王鼎昌
1985年至1993年 黄金辉
1981年至1985年 蒂凡那 (C V Devan Nair)
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1971年至1981年 薛尔思 (Benjamin Henry Sheares)
1965年至1970年 尤索夫伊萨 (Yusof Bin Ishak)
1962年至1965年 李光前
马来亚大学
1949年至1961年 麦唐纳 (Malcolm John MacDonald)

历任校长
新加坡国立大学
2008年迄今 陈祝全
2000年至2008年 施春风
1981年至2000年 林彬
1980年至1981年 陈庆炎
新加坡大学
1975年至1980年 关世强
1968年至1975年 杜进才
1963年至1967年 林溪茂
1962年至1963年 斯里尼瓦森 (Baratham Ramaswamy Sreenivasan)
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分校)
1961年至1962年 斯里尼瓦森
1960年至1961 年 奥本海姆 (Alexander Oppenheim)
1959年至1960年 桑德山姆 (Arthur Anantharaj Sandosham)
马来亚大学
1957年至1962年 奥本海姆
1952年至1956年 薛尼肯因 (Sydney Caine)
1949年至1952年 乔治艾伦 (George V Allen)
莱佛士学院
1948年至1949年 乔治艾伦
1946年至1948年 戴尔 (W E Dyer)
1938年至1941年 麦克欧文 (George McOwan)
1937年至1938年 吉尔 (Alexander Keir)
1935年至1937年 莫顿 (Federick Joseph Morten)
1932年至1934年 沃森 (James Watson)
1928年至1931年 溫斯德特 (Richard O Winstedt)
爱德华七世医学院
1947年至1949年 法利斯 (Desmond William George Faris)
1929年至1947年 乔治艾伦
1918年至1929年 麦卡利斯特 (George Hugh K MacAlister)
1909年至1918年 基思 (Robert Donald Keith)
1905年至1909年 弗瑞尔 (Gerald Dudley Freer)
发展
新加坡新一任总统陈庆炎接替前总统纳丹,成为国大第九任名誉校长。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耶鲁—国大学院 (Yale-NUS College) 主持开幕仪式。新加坡这第一所博雅教育学院是国大与耶鲁大学的重大合作项目,结合两所大学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以自治办学的方式,创造寄宿型博雅教育新模式,为亚洲的大学教育理念开创先河。大学城于8月1日正式启用。教育资源中心 (Education Resource Centre) 一应俱全,设有电脑综合学习区、学习咖啡座、高科技研讨室及多媒体中心。大学城其中两所寄宿型学院 “香灰莉树学院” (Tembusu College) 及 “桂树学院” (Cinnamon College) 也迎来首批寄宿生。桂树学院专收 “国大博学计划” (USP) 学生,而香灰莉树学院则提供跨院系学术项目,称为 “大学城寄宿课程” (University Town Residential Programme)。
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 (Saw Swee Hock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落成,推出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新学院将致力于推动和发展公共卫生领域长远的研究实力,为相关的决策与执行力奠定更扎实的科学根据与基础,希望能借此显著提升新加坡甚至亚洲区域内外各个社会的公共卫生质量。
国大在以色列成立分院。这是国大第七所海外分院,更为加强本校的创新创业培训方案。
国大生物科学系出版《新加坡多元生物研究: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百科全书》 (Singapore Biodiversity –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是新加坡第一套综合探讨新加坡自然生态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范围涵盖近200年历史,由65位分别来自学界、政府机构和环保组织的专机与专业人士联合编撰而成。百科全书推介会由国大名誉校长纳丹总统主持仪式。
学术
法学院设立Lionel Astor Sheridan 教授基金,纪念首任院长Lionel Astor Sheridan 教授。Sheridan 教授于1956年7月受委为马来亚大学 (国大前身) 首位法学教授,并出任马来亚大学法学系主任。法学系于1959年11月升格为法学院,由Sheridan 教授出任院长。
工程学院推出新加坡首个高级系统工程与管理硕士课程 (Executive Master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法学院联合国际法院及世界银行为毕业生提供两项学术奖金,开了亚洲先例。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是为期两年的法律助理工作项目 (Legal Associates Programme 或 LAP),让国大法学院硕士生有机会到世界银行法务处 (World Bank Legal Vice Presidency) 工作,而成绩优秀的法学院学士则可申请6至12个月的实习项目。国际法院的合作项目则让学生有机会到法官办公室工作。
推出环境学学士 (Bachelor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课程。这是国大的第一项跨院系本科生学士课程。课程为期四年(包括荣誉学位),头两个学年提供跨科系跨领域的课程内容,第三和第四学年则专注选修环境生物或环境地理,以期在环境课题方面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杨秀桃音乐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学院 (Peabody Institut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合作,推出音乐学士联合学位课程。这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的国际音乐学士学位课程。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推出“延续之道学位计划” (Continuation Path degree programme),协助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学生涉足公共行政领域,也让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生进军工商管理。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为学术医学设立薛尔思教授基金 (Benjamin Sheares Professorship)。
水务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Water Policy) 宣布推出亚洲首个长期开办的水源领袖课程 (Water leadership programme)。由淡马锡基金会资助的这项计划,旨在未来十年在亚洲培训700名税务领袖,确保亚洲各个新兴市场能更好地掌握赖以生存的食水,并不断改善卫生设施。
研究
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推出网上平台 “Singapore Research Nexus”,让学者、决策者及公众自由进入网上平台,查询学院内15个院系与新加坡相关的人文社会课题的研究成果。
与全球风力能源技术领导者歌美飒 (Gamesa) 建立伙伴关系,就风力发电机的轻量级与纤维强化型复合材料与机组结构进行研发。
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联合推出两项新的研究计划,旨在于为电子领域的新兴产业绿能电子培训专业人才。这些计划将让国大毕业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筹划并设计绿色数据中心的能力,引领下一代的环保车与能量收集发展进程。
全球光学光电领域技术领头人卡尔蔡司 (Carl Zeiss) 同国大签署谅解备忘录,在新加坡开设卡尔蔡司创新实验室 (Carl Zeiss Innovation Laboratory) 。这项先驱合作项目有助于促进国大团队与蔡司研究人员、应用专家及工程师在高级成像与样品制备方面的知识交流与实际合作。
与裕廊集团联合创立“国大—裕廊集团工业基础设施创新 (NUS-JTC I3) 研究中心”。中心旨在于为新加坡推动与发展更多创新且可持续的工业基础设施方案。
捐献
国大1956年毕业生兼现任校董会成员苏瑞福教授捐赠3000万元回馈母校,设立一所全新的公共卫生学院。为了感激苏教授的善举与对母校长期以来的奉献,国大把原有的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系更名为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
杨潞龄医学院也获得翁俊民校友 (1976年毕业生) 一笔3000万元捐款,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与研究。
其他各界也给予杨潞龄医学院大力支持,主要捐献者包括:杨潞龄信托基金、卓建水基金会 (Toh Kian Chui Foundation) 、Estate of George Reginald Wadsworth、肾脏透析基金、温秋成医生(1948年毕业生)、淡马锡基金会、李氏基金会。医学院收到的捐款总额有1275万。
国大大学城获得1700万元捐款,起创经费捐献者包括:蔡天宝、刘德光、刘伊凌、吉宝集团、蓝伟光教授 (1995年毕业生) 、李成义夫妇 (2002年毕业生) 、吴笙福先生 (Martua Sitorus) 、拿督翁俊民、The Silent Foundation、三达国际 (Suntar International)、郭孔丰先生 (Kuok Khoon Hong, 1972年毕业生) 、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
即将在2013年招收第一批学生的耶鲁—国大学院,获得总额2249万元捐款,将用作教授基金及资助学生计划。主要捐献者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陈振传基金会、张荔英信托基金 (Georgette Chen Trust) 、Binjaitree、Prima有限公司。
房地产研究所获得总额1275万元捐款,捐献者包括:远东机构、力宝集团、钟声坚、薛义华博士 (1973年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