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医学和科学界过去几年注重转化研究,教育界也不落人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将推行教育方面的转化研究。
国立教育学院院长李盛光教授昨天在第四届“重新设计教学法国际研讨会”的开幕礼上宣布,他们将设立一个转化研究中心。他表示,中心将把好的教学研究项目重新包装成教师能在课堂上实际使用的教学法和系统。
这个转化研究中心预计在今年内设立,教育学院将跟媒体发展局等相关机构合作,设立一个教育试验平台,来探讨学校和终身学习者可使用的新教学和学习项目。
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荣安教授举例,他们能把一些科目的研究结果,转用在其他科目,或是把研究结果运用在更多班级或其他学校等。
转化研究须考虑多重因素
他指出,转化研究有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改变某些教学法和系统来适应个别的环境,其他学校在采用一个成功的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对象、教师本身的教学特征等,例如一名教师在使用某个教学法时,有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对这个教学法很有兴趣等,不过其他教师有不同的兴趣,需要在消化、改良教学法等后才采用。
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吸引了1200人出席,总理公署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及贸工部第二部长易华仁是研讨会嘉宾。
易华仁致词时根据自己跟企业的交流经验,指出企业常谈到他们如何通过在培训职员、产品设计、研究等投资,为未来作准备。他说,若企业是如此,我们在研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面的投资,对教育更是重要。
他过后受访问时说,我们通过教育加强我国的人才库,因此在研究方面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更为重要,而教育研究能让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国立教育学院研究员合作,互动交流,结合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壮大我们的教育资源。
至于教师们能否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胜任研究的工作,易华仁承认这的确是个挑战,但他认为大部分教师都不排斥教学研究,因为这个研究过程中将使他们成长,变得更专业。
除了教师,一些教育学院学者也在研讨会呈现他们的研究报告,包括由亚洲语言文化学部赵守辉助理教授带领的有关全面检讨小学单元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研究。
为配合2004年华文课程及教学检讨报告的建议,小学华文课程自2007年采取单元教学模式。在这个单元教学模式下,学生按能力分成“深广、导入、核心”班级上华文课。
这项研究历时三年,研究小组去年开始到学校进行调查,有20所学校的1600名学生参与。赵守辉助理教授受访时说,他们将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来研究,通过观察上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集中讨论等,来分析它们是否有跟2004年的报告接轨和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将调查学生在一年级和三年级时学习的态度。他们去年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态度和自我能力评价的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相对于“听说”,学生其实比较喜欢“读写”的部分。他说,学校老师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在教学上一直强调的是“听说”。
他们初步推断,这可能是因为来自讲华语家庭的孩子听说能力比较高,或是学生平时口语能力已经很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练习,对提高他们的能力没什么影响,或跟个别学校积极推动读书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