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更多学生从事太空和宇航领域的工作,南洋理工大学于去年四月开办“本科卫星课程”(Undergraduate Satellite Programme,简称USP),首批150名本科生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两颗小型人造卫星,预计在2013年射入太空。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负责南大卫星研发项目的卫星研究所所长卢家顺副教授解释说,“本科卫星课程”是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制造小型人造卫星除了经费较便宜之外,零件构造也相对简单,让学生更有动力完成这个卫星项目。
这两颗称为N-Sat纳米(Nano)卫星和P-Sat皮米(Pico)卫星,均属小型人造卫星,前者重约3.5公斤,后者则重约1.5公斤。两颗卫星将先合成长、宽、高分别为30公分、10公分、10公分的较大颗卫星Velox-I,并在发射进入太空后,扩大至60公分长。
卫星将进行两项任务。首先,在射入太空之后,卫星会利用专门设计的照相机,捕捉地球表面的照片,传送给地面的卫星站。它们也会测试学生设计与制造的感应器(sensor)与致动器(actuator)。首项任务将花大约半年的时间完成。
之后,通过卫星站的遥控,N-Sat将与P-Sat分离,利用这个方式来测试两颗卫星之间的通讯和飞行方向,而这项任务将花大约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两颗卫星每天将环绕地球约14次,平均每100分钟环绕地球一次。除了监测卫星运作,学生也负责建造卫星站,以搜集两颗卫星所输送回来的照片与资料。
由于两颗卫星的分离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卢家顺说,卫星的拍照等任务将在分离前就完成。
发射地点还未定 费用由南大承担
卢家顺副教授介绍放置桌上的N-Sat卫星与握在手上的P-Sat卫星。(程友明摄)
他说:“(把两颗卫星)分开之后会比较令人担心,因为没有多少人做这方面的尝试,而我们又是第一次做,因此能否追查到卫星是我们极为关注的事。”
卢家顺补充,学校目前还在与相关组织或公司讨论发射地点,而由于卫星的发射费用是依据重量和发射距离而定,因此费用估计少要几万元,多则可花费几十万元。这笔经费将由南洋理工大学提供。
参与这个卫星项目的150名学生是来自二至四年级的学生,包括电脑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以及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南大每年有约50名不同科系的本科生加入各种卫星制作工程的研究项目。
负责卫星电源管理系统事项的学生孔敬钧(26岁)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建造卫星的子系统(subsystems),因为一旦射入太空,便无法在卫星上作出任何修正,因此准确性一点也不能马虎。
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但对于能够参与第一个由学生设计与制造的卫星,孔敬钧还是觉得很有满足感,并认为实践经验让自己获益不浅。
早在今年四月,本地首个微型人造卫星已射入太空。这个名为“X-SAT”的卫星重大105公斤,也是由南洋理工大学建造,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 Singapore)则是南大的研发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