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前往柬埔寨村庄的扶贫助困之旅,激发了一名19岁年轻人在新加坡实践减少浪费,利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灵感。
这名淡马锡理工学院学生林于可昨天获选为“拜耳青年环保大使”,下个月将代表新加坡前往德国参加一年一度的“青年环保大使计划”国际交流会。
让林于可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以太阳能驱动的肥料处理桶,以及其所传递的“清洁能源”概念。
去年10月,林于可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到柬埔寨一个偏远贫困山村当义工。
抵达后,林于可和同学惊讶地发现当地竟没有通电,于是他们想办法为当地居民设计并安装一套太阳能照明系统,让村民也能使用电力。
在柬埔寨的这次经历,让林于可回到新加坡后仍然激动不已,他认为像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仍可以被利用在生活和工业的各个方面。
于是,他开始走访一些机构和慈善团体,向他们推介如何有效利用太阳能。在与慈善团体轻安村(Kampong Senang)的接触中,林于可发现“村”里有个小型农场,自制堆肥种植有机蔬菜。
细心的林于可发现,身材娇小的女“农场主人”在制作堆肥的过程中,总得花费力气动手搅动原料。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堆肥筒,安装上太阳能板来发电,驱动搅拌系统,制作堆肥时省力又节能。
此外,林于可还走访淡滨尼的邻里超市,说服超市设立废弃蔬菜的回收桶。一般上,超市烂掉的蔬菜会被扔掉,但是有了回收桶,这些废弃蔬菜可在轻安村内被重新处理、循环利用,制成有机肥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社区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昨天,当林于可从卫生部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手中,接过“拜耳青年环保大使”的奖杯时,他说其实自己只是学以致用,因为目前正在修读清洁能源文凭。而在颁奖现场获悉自己将代表新加坡前往德国时,他说会利用好这次机会,和来自其他17个国家的环保青年大使好好交流,为新加坡的环保事业出点子出力。
2011年度的“拜耳青年环保大使”选拔是这项活动第11次在新加坡举办,年龄介于17岁到24岁的青年都可以呈交自己创意并实践的环保项目报告,最终由专家评委通过三天青年营来选拔环保大使。另三人也获选
除了林于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张方翰(24岁)、义安理工学院的刘展宏(18岁)以及工艺教育西区学院的阮家慧(19岁)也将在今年10月15日至22日,代表新加坡参加由德国化学厂商拜耳集团(Bayer)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办的国际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