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识课程将从明年起采用新的教学大纲,更贴近中国现今的发展与挑战,让学生在分析中国课题时更灵活地运用跨领域的知识与概念。
教育部于上月及本月在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多场中英文培训,来自十所初级学院的25名中国通识(China Studies)教师参与培训。
教育部回应本报询问时说,中国通识课程目前使用的大纲是主题式的,旨在让学生分别从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四大方面了解中国。“将在2016年启用的新教学大纲将以当今中国所面对的主要课题作为框架,鼓励学生从多重视角了解中国。比起目前的大纲,以课题为主线的新大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并灵活使用这些横跨不同领域的概念。”
教育部发言人指出,新大纲围绕着四大课题,即“国家发展与其影响”“政治管理与挑战”“社会文化与其变迁”,以及“中国崛起及其影响力”。目前大纲的四大主题则是“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以及“中国与世界”。
教育部是在2007年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近五年来,每年约有400名中国通识(英文)和240名中国通识(中文)考生。
受访教师认为新课程
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中国课题
在先驱初院教授中国通识(英文)高级教师林伟认为,新大纲将“让学生对当代中国的了解更全面与真实”。他指出,如果从不同主题的单一角度了解当代中国的现象,“可能会犯以管窥豹、以一概全的失误”,而新大纲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不全面性。
林伟以中国经济发展这个课题举例说,目前影响中国的主要因素,包括其社会现象及政治操作,甚至国际外交,而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经济问题。只有从跨主题的视角去分析,才可能消除盲点。
同样参与了教育部培训课程的南洋初院中国通识(中文)教师陈金树说:“新的课程大纲更重视训练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全球化视野,讨论的视角更客观、话题也更灵活。”
中国通识课程没有正式的教材,教师主要根据教育部的大纲,通过报刊和新闻网站等准备资料。由于科目涉及面广,而且时刻变化中,受访教师表示,除了本身要关注中国课题,也必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南初中国通识(中文)教师祝若耶说,每两周会让学生呈交“课堂讨论报告”,由学生自己负责探索个别课题,最后由一名负责同学整理集结,经学科老师审核补充后,再还给学生。
淡马锡初院的中国通识(英文)教师黄兆加说:“备课资料需根据时事变化。记得刚开始教这门课时,中日关系还不错,结果从2009年开始就不同了。”
淡初中国通识(中文)教师曹剑冬和孙晓军指出,中国通识“无边无际、包罗万象”,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该校在教学中强调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并通过在面簿上设立学习小组等方式,促进师生分享与中国相关的时事报道及分析等。
淡初一年级学生佘诗云(16岁)说,她原本是因为自己华文底不错而选修中国通识,但试读后很快发现它根本不像她想的那么容易。“可是我对这门课已经产生了兴趣,所以没有放弃。”
李明聪(19岁)儿时移居本地,将来有意到中国创业。他说:“这门课教我们用逻辑思考,用事实说话,不仅加深我对中国的理解,更教我如何理性分析问题,对我形成人生价值观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