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阶段创业不是大学生的专利,但19岁的吴子勋在工艺教育学院念书时,却朝梦想迈进一大步。
吴子勋从小就想做服装生意,但因为没有获得指导,脑海中的点子始终无法落实。直到他进入工艺教育东区学院念书,并有机会选修创业课程后,他才在讲师的鼓励和指引下,积极酝酿成立网络T恤公司的构思,并把模糊的概念转化成具可行性的商业方案。他的企划书在标新局的青年企业家起步公司计划下,成功得到5万元的创业资金。
这名刚于今年3月完成体育管理高级国家工教局证书(Higher NITEC)课程的年轻人告诉记者,选修课的内容涵盖创业的入门知识,包括怎样写企划书、了解目标受众、展品与服务、竞争对手、营销手法和顾客分类等商业概念等。
近年来,工教局着重培养创意与创新能力兼备的人才。除了不断推出迎合市场变化的核心课程,它也从2005年起陆续推出四门创业选修课,让所有学生,无论就读商科与否,都有机会通过这些课程系统化地认识相关的专业常识。
工教局回答本报询问时指出,这类选修课程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课程刚推出之际,仅有近8%的学生选修。到了去年,有超过33%的学生选修创业相关的课程。
为了更有效地推行这类课程,工教局也在不同的校园内设立企业发展中心(Enterprise Development Centre)。中心为学生和讲师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可以在中心阅读商业管理的书籍、利用多媒体设施准备企划报告或者举行工作坊和研讨会等。另外,部分设施也开放给起步阶段的公司租用,让学生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合作研发产品、服务,分享心得。
从明年起,工教局将把创业基本知识纳入所有学生必修的“生命技能”课。同时,该局也将推出新的“创业营销与宣传”选修课。
像吴子勋这般,刚从工教院毕业就投入创业的学生不是唯一的个案。他的学长黄德坚(27岁)三年前毕业后涉足商场,现在经营两种生意。
黄德坚中学时开始玩地板钩球(floorball),后来一度加入国家队。鉴于对商业管理和地板钩球运动的热忱,他完成学业后便着手争取代理芬兰品牌运动器材。当代理生意渐入佳境后,他转而挑战饮食业,在麦士威熟食中心开设售卖便当的摊位。
回首往事,黄德坚说当年根本不认识芬兰的合作伙伴,只凭着勇气硬着头皮写电邮给对方作自我介绍,并附上在讲师指导下完成的企划书。他坦言,芬兰公司最终把本地代理权全权给他得归功讲师调教有方,让他能写出还不错的企划书。
黄德坚说:“工教院的课程确实让我获益良多,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创业的过程能有导师从旁指点,会少走很多冤枉路。我特别感激以前的讲师,因为尽管我已经毕业,只要碰到什么问题向他们请教,他们还是会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