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恢复增长,非常值得关注、令人思考。为什么呢?因为与美国、日本这些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家不同,2010年6月,刚上台的卡梅隆联合政府开始实施紧缩计划。而实施财政紧缩以后,英国经济仍然陷入停滞中,英国政府因此饱受批评。从英国议会反对党的批评和嘲笑,以及像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系列反紧缩文章:如“卡梅伦‘紧缩论’站不住脚”、“紧缩不是惟一出路”和“英国不能一味紧缩”,可以看出英国政府为了实施紧缩政策,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英国经济向好值得深思虽然,最近英国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指责奥斯本因经济向好“超乎寻常地自满”,但奥斯本坚持实施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结果,值得所有国家深入分析和思考。英国经济已经企稳向好,其7月综合PMI(采购经理指数)达59.5,大大超过标志经济活动扩张的临界值50,也创下逾15年前开始统计该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根据调查,8到9月英国经济增长0.7%,与第二季度的强劲增长相同,此后将以每季度0.5%的增速持续到明年年底。9月,很多机构对2014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为2.1%,而欧元区则只有0.9%。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最近说:“经济崩溃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糟糕。修复经济所需的时间将超过我们的期盼。但在许多人呼吁我们放弃我们的计划时,我们保持了镇定。”英国经济在采取财政紧缩的情况下终于走出衰退,这为能够坚定坚持这项政策的英国政府喝了彩,但更重要的是:英国应对经济衰退的做法很值得思考。
首先,应对经济危机不是一定要靠政府去实施凯恩斯式的财政扩张政策,去进行经济刺激。自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使经济走出萧条后,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来阻抗经济危机,几乎是各国政府觉得必须使用的手段。如果不是债务已经占到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90%左右的很高比例,英国政府恐怕不会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卡梅伦在2013年初面对批评时也说过“别无选择”。但是应该说奥斯本等财政政策主导者,在压力下能够坚持经济常识、坚持自己认定正确的事情,勇气令人赞赏。
日本政府债务已经占到日本GDP的200%多,却让人惊讶地还搞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这种更具扩张性的政策。目前,英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企业主导的行业,而且是在没有推高政府债务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长;相比起总在为债务上限而使政府与国会吵闹不断的美国,英国经济的增长让人放心。此外,英国这次的经验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没有较快增长,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也没什么大不了。英国实行紧缩一段时间后,未见到经济较快增长,国内外一片反对之声,似乎英国经济马上就要崩溃,英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英国社会即将发生动乱。可是紧缩政策实施了三年,英国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2012年是0.2%,而且2012年仅有第三季度因为开奥运会,实现了1%的经济增长,其他季度均为负增长,英国也没出什么大事。
尽管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是起源于英国,但英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这表明英国经济本身存在问题。卡梅伦曾说:“赤字不是单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而突然产生的,其根源是多年来政府进行持续、不顾后果、完全无法承担的支出和借款。”因此,经济危机发生后,就应该转变过去不健康的做法,由此所衍生的经济停滞,是为过去错误必须承受的一点代价。况且这点代价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只是现在一些哗众取宠的媒体和政客夸大其词。
最后,英国的经济复苏让人明白:人类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主张政府财政扩张应对经济危机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经济学界几乎被视为神明。这次英国的经济回暖,证明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总是正确的。此外,目前在全世界可以说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这位因预测亚洲金融危机而声名鹊起的教授,一直坚定鼓吹经济危机时绝对不能搞财政紧缩,事实证明,他那总是自觉无比正确的观点,也常常是错误的。还有就是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这位大英帝国勋爵位勋章获得者,被英国媒体认为“毫无争议是评论界最值得信任的博学者”,对英国政府尖锐的批评也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对于如何让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大师也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罢,都不非常清楚,人们的认识还很粗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