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后应可保留“侨南”校名,上月26日,《联合早报》报道教育部宣布有六所位于成熟组屋区内的邻里小学,因收生人数不足将从2014年开始合并成三间,即武吉巴督的联华小学与丰嘉小学,勿洛的达迈小学和善智小学以及淡滨尼的侨南小学与励福小学。前四所合并后将继续保留其中一所的旧校名,即联华与达迈,唯独侨南与励福则没能保留旧校名而是刻意冠予一个新校名,叫“树仁小学”(Angsana Primary)。难怪在该则新闻下侧出现一段以“侨南与励福合并后将成为历史名词”让“校友深感惋惜”的报道。有侨南校友无不感慨地说:“虽知树仁学校有一部分是侨南,但名字换了,感觉就不是自己的母校了”。这种校友对母校的关爱变成失落感,令人感同身受。
无论从建校历史或知名度来看,侨南学校都应比联华和达迈更有保留的价值和意义,如今采用“树仁”这个校名,从华文字面意义上看,如果以之为新学校命名倒也不失为好名字,它可与“百年树人”挂钩,“仁”字有仁人君子之意,也可与“人”字通用。但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校名,怎么说都要比冠以一个让人们尤其是校友感到陌生的新校名来得好。新校名再有教育意义,也无法取代校友对母校的亲切感和怀念之情。教育部何不从善如流,考虑把“侨南”这个校名还给合并后的侨南与励福。
这与教育部的合并计划的目的,即“为了优化资源和提供更广泛的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没有相背之处,也没带来甚么行政上的不便,而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前途只有百利而无一害。教育部说,它曾考虑保留其中(侨南和励福)一所学校的校名,但鉴于它们都有悠久的厉史,全新的校名能象征全新的开始。学校的文化、历史和校友与学校的关系将继续在合并后的学校中延续,人们可以接受这个道理,但保留“侨南”的校名,并没有违背这个道理,相反的,它对这个道理还可能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就是教育部保留联华和达迈为合并后的两所小学的校名的缘由,为何不能把这番同样的道理用在合并后的侨南与励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