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求学耶鲁的青春岁月一

李宇宏的《耶鲁的青春岁月》翔实细致的记录了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中国能看到的第一部专门以国外名校本科生对采访对象的著作。

我的未来不是梦

人物简介:

袁健,男。耶鲁大学2005届EzraStiles学院学生。2001年从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耶鲁大学,主修计算机、数学和经济。2005年以两系均为第一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

同时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以及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毕业时被评为2005年耶鲁理工科最优秀的学生,并被授予HenryRussellChittenden奖。毕业后同时被微软和Google录用,目前就职于Google,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

袁健采访

在国内念高中的时候,我是学理科,搞竞赛的。其实在国内搞竞赛的学生到耶鲁的很少,一般都去了MIT或Caltech。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我原本也想继续读博士,我申请了斯坦福和卡内基梅隆大学,都可以说是计算机领域最好的学校,并且均被这两所大学录取。同时,我也拿到了微软和Google两个公司的职位,最后还是决定去工作。如何在读书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我在耶鲁的四年让我发生了变化。国内的想法就是一条路往下走,选择毕竟比较少,而且一步走错的话就完了。刚来耶鲁的时候,我肯定是想一直读书。到了美国后,视野比较开阔了,选择面比较广,机会也比较多。我现在想先工作两年,然后再回去读书,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可能会更有利。

选择Google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会去Google工作。我是作为软件工程师招入的,Google是一个以工程师为主的企业,不像微软,招聘各种人才。我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在微软做过两年的实习,所以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拿到微软的职位邀请。这时候Google也过来找我,Google开的薪酬比较高,所以我就决定去Google了。(笑)其实薪水只是一个方面,我主要还是看一个公司的成长环境。Google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公司,而且非常有活力和创新精神。而微软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企业了,八万多员工的企业,非常完善了,再往上走很难。如果进入这样的大公司,发展机会比较少。而且由于公司的代码库非常庞大,要真正做一点事情很难(其实Google现在也开始逐渐面临相同的问题了)。公司过于庞大的缺点就是分工太细,学习机会比较少,还有就是微软现在有点儿官僚主义,机构比较臃肿,有点跟IBM靠拢。现在很多优秀的人也都从微软跳到Google了,所以相对来说我觉得在Google更有发展前途。

我们这一届中国学生大家都没怎么费力找工作。张泰苏去法学院读法学博士,孙历汉考到斯坦福读博,周希舟留在耶鲁环境学院读书,刘东恒去了香港一家投资银行工作。但是一般来说,真要找工作的话,通常要投简历给10~20家公司,很累的。很多人大四不读书了,就忙着投简历,然后等公司找你面试,至少要经过2~3轮面试,然后再给你一个截止日期,什么时候回复公司接受这个职位。我只面试过微软和Google两家公司,都是两场面试。第一次面试主要是考些基本常识和智力测试,看你脑子是不是灵活,反应是不是快。第二轮面试就是写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让你编个指定程序,完全就是考验你的实战能力,比较注重实用性,同时他们也会观察你是否有创造性。Google的面试和微软差不多,我的Google面试官就是从微软过来的。

美国的企业对你是哪个学校毕业或者GPA(大学平均成绩)得多少其实并不是非常看重,每个公司的招聘都有一些特别的方面,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凭。我们在国内从小学到高中可能经过了很严格的理工科训练,但是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我两个暑假在微软的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写代码的规范还有软件工程的思想,书本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这些实际需要,很多东西是需要实践的。在美国,好大学和一般的大学在找工作时的区别就是,好的大学主要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有用处,公司会主动来找你,二三流的学校公司一般不会去。毕业后再跳槽就要靠自己的能力,学校的牌子起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国内的话,靠好学校的牌子往往可以唬人。在美国,名校的牌子并不对你的将来起绝对作用。很多二流大学也可能有很厉害的人才,名牌大学里也会有一些很差的人。所以说在美国,自己真正的实力起的作用比学校的名声更大。

我对自己未来的计划,就是先在大公司干几年,看人家是怎么运作的,以后有机会当然还是自己创业最好了。长远的计划还是想回国做点儿贡献,国内的机会很多,我的计划就是先工作两年再看吧。总之,我很乐观,我这人一直挺乐观的。

从上海到耶鲁

我是上海中学毕业后进入耶鲁的。在那以前我没有出过国,英文应该还算可以吧,由于那时我的GRE考分比较高,人家都说你考得这么好,不出国就亏了。(笑)其实那时候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美国的大学并不认为托福或者GRE成绩是最重要的,但是阴差阳错我就来这里了,也算歪打正着吧。本来我已经被保送到清华计算机系了,学校只保送四个学生,我如果要出国就必须放弃保送资格,这还是挺冒险的。大概在2001年八九月的时候申请学校,我当时报了七八个学校吧,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后来收到了耶鲁和哥伦比亚的通知书,普林斯顿的面试都通过了,但是成绩单没有寄到,结果失之交臂。

我的家庭教育

我的家庭教育是比较宽松的,家里一般不太管我。父亲是搞计算机的,我母亲是会计。家庭教育当然对我影响很大,我家比较有书卷气吧,比较重视知识。我爸妈给我很多自由,他们从来不给我压力,这个非常重要。很有趣的是,我认识很多在上海高中毕业后到北美上大学的人,他们的家长都不怎么管小孩,都不会逼着你做作业或者干这干那。其实很多都是无形的压力,因为大家都比较想出人头地,想证明自己,同学之间都有竞争的压力,这样自己才会努力往上走。但绝不是因为家长对你说今天你必须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回家就挨揍。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动力吧。

4月份知道被耶鲁录取。当初选择耶鲁,主要一个是因为这里的奖学金比较多,一年三万多美元,家里不用出钱,就没有压力了。我念四年书,家里一分钱都没有出。还有就是耶鲁的名气比较大。在国内主要是看这两点。出来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将来肯定是要学理科的,也知道耶鲁以文科见长。但是学校的专业排名其实对本科生来说并不太重要,相反,我觉得还是整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以及它的学生的组成来得重要得多。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耶鲁。

我在高中时数学、物理都很好。数学进过两次冬令营,还拿过两次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银牌。高三那一年12月份全国数学联赛,是比较正规的联赛,每个省市都有一、二、三等奖,每个省市一等奖里面前几名可以代表这个省参加数学冬令营。冬令营里边还有金牌、银牌、铜牌,获得银牌以上的北大清华就会来找你,那一次我拿了银牌,清华就来找我,所以不需要学校保送,也不用去高考就直接被清华录取了,让我高三下半年轻松不少。

但是在清华和耶鲁之间进行选择时,我那时还是挺犹豫的。我觉得清华挺好的,但是当时就想出来看看吧,开阔眼界。到耶鲁之后,我个人认为应该说还是耶鲁的教育更好一些。国内的教育相对来说,教学硬件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也不够。教学的知识点更新不够快,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相比之下,我认为耶鲁的教学质量比国内的要好得多,而且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也更为有益。

什么道理呢?第一,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如果学数学,因为数学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这么多大师写的书,都已经沉淀下来了,在国内和在国外的区别并不是太大。但是计算机是非常新的东西,而且每天都在变化。国内的计算机教学明显比较落后。当然现在国内的大学也在努力改进,像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采用美国原版教材了,但毕竟和美国的顶尖大学还是有差距的。第二,教授很重要。教授不行的话就不能提出好的课题给学生做。国内有些计算机教授现在就知道忙着自己开公司,把博士生当廉价劳动力用。而且很多教授的知识结构都比较老化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耶鲁的教授就不一样,随便哪一个拿出来就是该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好在现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了,比如说这次图灵奖得主AndrewYao就被挖到清华了,他还带回一大批非常好的教授。如果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回到国内,对整个中国的教育还是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希望以后有朝一日中国的教育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吧。第三,就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国内还是官本位。所以教育部规定怎样你就得怎样,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但是美国大学就是人本位,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完全是靠你自我管理。他们认为每个进入耶鲁的学生都是出色的,每个人完全有能力管理自己。你完全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混毕业文凭而学习,不是为了要获得很高的GPA而学习。

耶鲁生活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适应很快,语言没有问题。大家都是年轻人,在一块儿就很快乐。我的圈子里面还是中国学生比较多,美国人有一些,但是比较好的几个都是中国人。有些中国同学比较西化,但是我就比较传统,美国人不是讲橄榄球就是讲女人,跟我的思维方式都不太符合。有些美国人开玩笑都比较低级趣味,当然你可以在那里哈哈笑笑,但是我没有兴趣。我很少参加聚会,不喜欢那种蹦蹦蹦。

在美国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课程不怎么难。尤其如果你在国内经过了竞赛的考验,在美国都能适应。国内那种竞赛怎么说呢,有好处也有坏处,受益肯定受益。第一锻炼你的思维能力,第二把你的底子打得非常扎实。

所以你在这里上任何课都非常轻松,省下很多时间来。反过来说也有很大的坏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这种无聊的题,反复操练对你再不会有任何用处的东西,太浪费时间了,特别是从竞赛的角度来说,越往上走越浪费。如果是最基本的知识,至少将来总会碰到,比如一些比较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微软面试就碰到了。再往上比较深的东西,比如说冬令营集训队难度的题,又不是读数学专业,那些思维方法都已经不是现代的思维方法,都比较老了,而且非常的专,对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很大好处,但是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操练。我高中时候已经非常反感,当时想只要拿个奖,能保证我上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就OK了。(笑)

耶鲁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地方,非常多元化,我觉得这个蛮好,不同的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比如说在北大、清华,可能每个人拿出来背景经历都是相似的,在耶鲁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几乎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这样挺好的,非常多元化。有一本书叫《WisdomoftheCrowd》,里面就谈到多元化的好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其实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五个人都去争做科学家,干吗呢?结果只需要一个,那其他四个人本来可以在其他领域独当一面,现在就白白浪费了。所以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挺好的。

其实在耶鲁,学理科的少,学文科的人比较多。在美国整个的本科教育中,经济是最大的系,因为经济最实惠,出来之后做咨询顾问或者投资银行啊,都能挣很多钱。我坚持走理科这条路,这是我的专长。理科是中国的传统,中国学生在理科上比较有优势。学文科的话,毕竟还有语言、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障碍。中国学生在美国读了本科后比较常见的出路就是做律师或者医生、去投资银行或者做咨询顾问,可以挣很多钱,但是很难爬到社会的上层,有玻璃天花板在那儿。中国人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因为美国更注重社会关系,中国人举目无亲地来到这里,没有那么多关系,完全不能成功,除非你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这里学法律在中国也很不实用,回国后就很难有用武之地。因为在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一套官场制度,你还要了解中国的社会。

中国现在文科人才非常断档,大家在耶鲁都从文科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有助于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机器。我现在感到很幸运当初选择了耶鲁,真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我其实没有时间选很多文科课程,因为我读的是双学位,还是四年本硕连读,专业课非常重,但是就是从我读的那些课里面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耶鲁比较自由,学什么的都有,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不能说重视文科,只能说比较有政治气息或者人文气息,并不是指纯文科,读纯文科、做研究的人在这里也是少数。耶鲁是一个比较贵族化的学校,这里的学生是以美国的政客、中国人眼里那些纨绔子弟或者高干子弟为主,随便碰到两三个人,他们的家庭都是很有背景的。不过跟他们这些人在一起倒没有什么压力,大家都很友好,让我非常惊讶。

中国人容易在各个地方都互相瞧不起,各自为政,这个不好,大家像一盘散沙。但是美国人比较包容,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虽然在本质上、根子里可能还有歧视,至少表面看不出来,这个已经很不错了。耶鲁是非常人文的学校,比较包容、多元化。

另外,耶鲁非常自由,有很多不同课程可以选,每个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特别让你觉得每个人都会成功。不像国内,大家都是读一样的课程,一堆人挤在一起竞争,最后胜利者终归是少数。在这儿,想和人家竞争可以,不想竞争可以另立门户,也不会觉得没人家优秀,非常大的包容感。举数学例子比较有代表性,因为文科我不太清楚哪门课简单,哪门很难,而数学课程很明显,12345,五个难度级别,每个级别的差别很大,所以选择自己水平适合的级别,让每个人都自我感觉非常好,培养你的自信心。耶鲁的精华就是让你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耶鲁学生不一定都很聪明,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高的情商。耶鲁可以让你看到各种不同的选择方向,是你自己选择这条道路,而不是别人逼你走这条道路,这是完全不同的。

我这学期选了心理学和政治,我选的杂课不是很多,因为我主课比较多。我选过心理学、历史、音乐,外语是必修的,哲学,还有政治我也听过,我还在商学院上过两门课。这些课会让你的想象力更丰富,对完善你的知识面帮助很大。现在国内很多东西喜欢学习美国,但往往有的时候并没有做深入研究、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只是机械的拷贝,结果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比如心理学,美国人讲究自信,就算考试不及格也不会灰心丧气。这本身当然是很好的态度,但到了国内好像就有点变味了,许多人盲目自信,对自己真正实力的认知严重偏差,结果往往眼高手低。现在很多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往往就有这样的感觉。其实美国心理学调查表明,亚洲传统比较谦虚,亚洲含蓄的人,反而比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成绩要好。当然这并不是鼓吹大家要低调,只是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对国外的统计数字不要一味盲从。其实中美是有文化差异的,完全照搬的话会有问题。现在中国

留学生的整个趋势就是越来越西化,以前老一代的比较中国化,现在的学生更加容易融入美国的生活,更加西化。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有的时候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丢光了,我觉得还是挺可惜的。

耶鲁的收获

现在马上面临毕业了,四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视野开阔很多,观念也改变了很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耶鲁的资源非常丰富。这四年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应该多参加点儿课外活动,其他的倒是没有什么,过得挺好。其实在耶鲁,只要你不浪费时间做什么都可以,我们这一届是五个中国同学,当然有的上学、有的工作,大家完全不一样的路。我们

刚进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当初说我们想干什么,最后都做自己想做的了。我们应该说是比较传统的。

在这四年教育之后,从上海中学毕业来耶鲁之前那种期待差不多都实现了,基本上符合我的期待。一开始我以为这里面每个人都很厉害,但是其实美国的常青藤学校都是比较偏文科的,美国学生的理科学习比较差,完全和国内没法比。在耶鲁我就没遇到特别的高手,没有特别厉害的。就算是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或者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据我的同学说一般中游水平的学生比起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生来也要差一点。所以说即使在美国拿到第一名,也没什么。但反过来现在又想想也挺好,因为这里鼓励大家不同文化的融合,比如说哈佛、耶鲁每年招很多中国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中国学生比其他美国学生好,而是每年他们都有分配给中国学生的相应名额,是为了满足它全球化的发展目标。

比如说有些很小的国家,学生的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耶鲁每年也要招一两个学生。这确实非常有道理,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比你优秀,但是能够开阔你的思维,可以让你对很多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有所了解,更加容易擦出思维的火花。美国人其实非常多元化,美国同学也有读书读得比中国人还死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都跟你一起来发展。不像国内都在一条路上,为了高考除了数理化什么都不能读,在美国干什么都可以。

中国学生其实挺悲哀的,他们面临很大的压力,有时候往往不能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国内重理轻文,如果只学文科的话,就不能证明自己很厉害,升学的时候也困难得多。好多的人,其实我觉得在文科方面很有才华,但是他们不会学文,只是为了证明我有这个能力就去学理科。这是非常大的浪费,从经济学角度,花了很大的一笔投资,只是用来证明你是有能力的,而不是投资在你真正最有潜力的地方。和上一代的留美学生相比,我们对自己更加了解。一般来说国内出来读博士的学生,很多都是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吗,只是随大流先念一个学位再说。也有的人本来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只是为了来美国才读一个博士,以此作为跳板。相比之下,美国读博士的人虽然不多,但是如果要读那就是真的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往往比较有激情。如果我在清华读书的话,我肯定也会读博士,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不一定读博士才是唯一出路。一般说来我们理工科的学生选择读物理、数学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因为大家有这么一个观念,就是读物理和数学的学生都比较聪明。打个比方说,即使我对考古十分有兴趣,我也不会选择读考古。国内很多人读博士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很多等于白读了,因为常常和最后从事的职业完全没有关系,他对这个专业也并不感兴趣。也许长了很多见识,但是学的知识不一样。

我觉得我一路上走过来还是蛮顺的。我觉得国内出来的人,如果不顺的话都走不到这里。在中国如果有一步走错,再走回来就要花上好几倍的力气了。我到现在都没有遇到什么大挫折,小风小浪肯定是有的,但是没有经历很大的挫折,我们这一代人都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上就和我们的父辈们有差距了。

我上海中学那些同学也快要毕业了,很多同学都在申请出国。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比他们优秀很多,最多可能是比他们的眼界广一些,相对来说看问题更国际化一点。如果我一直在上海待着的话,看到的也只是一小块地方,在耶鲁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包括中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南方人,南方人比较实惠,北方人比较讲究理想,但有时不很实际。但是因为在耶鲁,我很多好朋友都是北方人,所以我觉得非常好,如果不是在耶鲁的四年,我会比较狭隘,但是现在更北方了,更加热血青年。南北综合起来比较好,纯北纯南都不好。但同时,我觉得我还是非常中国化的,没有怎么被西化,可以说这样很好也可以说这样不好。唯一就是我说话时总会夹带英语单词,以前其实我特别讨厌那样冒出英语单词,觉得这是在卖弄,但是自己在这儿待久后,也有这个毛病了,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