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出国
新东方的徐小平说过,只要你外语好,不管什么样的人,我都可以包装你进常青藤大学,蛮有道理的。很多中国人认为,你进了哈佛、耶鲁你就肯定很厉害,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像我刚进来的时候,我也觉得每个人肯定都厉害得不得了,都是我的偶像。其实不然。能到这儿来其实都挺幸运的。特别是美国大学录取中国学生,因为他们对中国不是很了解,有时候真的有点像抽奖,只要你英语好。英语不好肯定出不来,除非你有国际金牌之类的过硬奖项。一旦英语好了,很难说有什么严格的标准。当时与我一起申请的有很多很优秀的人,他们最后都没有拿到通知书。有些相比而言我们认为差得多的人倒被录取了。当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国内的人对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不了解,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美国大学录取非常重视你的社会活动能力,但是很多中国学生这方面就很欠缺。
说到小留学生,因为美国现在比较难进,很多人送到欧洲。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因人而异。比如说你家有很多的钱,小孩又考不进大学,送出去,说不定会好,因为小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好的大学,可能是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去新西兰、澳大利亚读一读,说不定有点好处。毕竟你眼界开了,如果这个小孩自己还好一点的话可能融入西方社会。因为国内教育非常死,国外教育比较活,如果小孩有动力的话,也许就真的成才了。不过这个概率还是蛮低的,主要还是要看人了。但是若倾家荡产送孩子去国外上学,绝对不值得的。
在美国没有人管你,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本来在国内就不好好读书的话,出来没有人管,更不知道会怎么样的,大家在一起吸毒,这种事情多得不得了。父母在家里吃咸菜,把小孩送来读大学绝对不值得。当然家里有钱无所谓,如果不是很有钱,经济比较拮据的,还不如在国内读二三流大学,出来花这么多钱,国外镀金含量越来越低,大家都已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耶鲁四年本科教育的质量非常高,这一层金是镀过了,而且这个金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你确实是开眼界,是你在国内没有经历过的。如果你拿了美国学校的全奖,那还是应该出来,即使是二流的学校。要是自费的话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自费太贵了,一般家庭支付不起。我以后有小孩的话,也会希望他到耶鲁来上学,蛮好的。可以先在中国上高中,在美国上大学。我很多地方还不能太适合美国,不能很融入他们的,主要因为思想观念不一样。
回国
我长远来讲还是要回中国的,在中国的发展机会肯定更多一些,但是如果回去打工就一点意思没有了。中国生活有中国生活的好处,比较习惯,我在上海长大的嘛,比较有感情,美国毕竟不一样,别人的地盘。耶鲁的同学中,希望在美国待下去的也有,这样的人不多也不少,但确实也有很多想回国的。
我觉得现在国内真是发展得很快。其实美国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好,主要优点就是人素质比较高,比较干净,但就是建筑上来说,太老旧了,蛮破相的,我更喜欢上海。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绝对不比美国差。从商品多样性,从吃的东西来讲,美国都不是很好,待了这么多年还是不太习惯。
如果将来回国,我认为应该可以适应国内的环境。第一,我高中是在中国读的。即使在国内读大学,我也不认为就会对中国社会有很深的了解。因为国内的大学生也很少有跟外面社会接触的机会。在耶鲁读书有很多好处,耶鲁是个窗口,中国现在越来越开放,反而更能了解中国。
现在耶鲁的中国学生很多都去投资银行。大家都去,所以我就不去。中国人都比较实惠,其实你想钱挣得多的职业,没几个。我觉得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蛮可悲的,其实违反了耶鲁的初衷,因为耶鲁比较希望多元化。现在很多人说回中国做投资银行,我觉得有点胡扯。做投资银行都在为美国公司打工,帮助美国人挣中国人的钱,哪里都一样。当然对中国也有好处,就是把资金周转起来了,其他没有特别的。绝大部分的剩余价值还是为美国的GDP做贡献去了。如果能在中国开一个国际性的投资银行,那不一样了。
我的理想应该是这样,应该有中国自己的企业,比如联想,前两天把IBMPC部门收购了,这个是好是坏,众说纷纭。但如果有一天,中国能有像IBM或微软那样的企业,那还是比较酷。中国就没有非常能拿得出来的企业,像日本、韩国都有非常好的企业。一方面,我觉得是人才,还有一个方面,体制有影响。为什么台湾、香港、新加坡都非常厉害,大陆这么多人就不行哪?这是有问题的。
相比美国同学而言,中国人可能目标更明确一点。一般中国人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找好的工作,进好的研究生院或者进好的法学院,至少大概大二、大三的时候就要计划了,因为竞争非常激烈。我觉得中国人这一点比较好,头脑比较冷静,知道自己想干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学生这种特点一届比一届弱了,可能大家都越来越西化了吧。美国同学很多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当然很多人家里有钱,没事干逛逛马路、泡泡酒吧没有收入也能活下去,没有钱也不要紧。美国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潇洒,没有更多的牵挂。中国人就不一样了,毕竟还是要在这里先生存下来。有些人大学四年潇洒过了,到毕业就出问题了,结果只好随便找了个工作或者去读个硕士。有些实在混不下去的就只好回国了,那就有点可悲了。
我希望自己将来至少比较成功。我对自己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人还是谦虚一点比较好。毕竟别人确实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一个人在那里自己称老大,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以前比较崇拜科学家,现在比较崇拜企业家,比尔·盖茨之类的。应该吸取经验,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优势,机会不对,时机不对,太超前都不行,必须是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机会。但是反过来说,只要你厉害,总会抓住某个机会。把失败归咎于没有机会,我觉得是不对的。
采访后记
袁健是一个阳光男孩。只要给他穿上一个长袍,你直接就可以把他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脱脱一个江南才子。袁健来自上海,上海中学毕业,秉承了上海男子最大的特色——细心。在咖啡馆,一个临窗的座位被他否决,因为他觉得那个桌子有点摇晃。选了一个稳定的位置坐下,才开始侃侃而谈。
用袁健的话说,他是搞竞赛出身的。他拿到两次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银牌,如果不出国也是可以直接保送上清华的。他的数学成绩是非常出色的,为了证明这种出色,袁健在耶鲁大学用四年的时间在拿到数学和经济双学士学位的同时,还拿到了计算机硕士的学位,这不仅在中国留学生中是第一个,在整个耶鲁也是凤毛麟角。
袁健在严格的数学竞赛和编程训练所养成的敏捷思维与反应,在我们交谈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文质彬彬的谈吐,无不洋溢着自信,这不仅体现在他指点江山、评点时事,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反思上。
今天的袁健已经在Google开始了他的新生活。当今的世界上,太多人想成为比尔·盖茨了,但是袁健是我见过的最靠谱的。期待他成功的一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人物简介:
张泰苏,男。耶鲁大学2005届TimothyDwight学院学生,主修数学和历史。从小随父母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小学读了5年后返回北京。2001年由北京四中考入耶鲁大学,2005年5月毕业。毕业时同时被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录取,最后选择留在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张泰苏采访
我是在美国上的小学。因为我父母来美国留学,所以我跟着他们在美国待了5年。跟一般的从国内直接考到耶鲁的同学相比,我的文化经历和语言基础都不太一样。我来到这儿之后没有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也不是很大,我没有什么特别强的欲望要跟美国人刻意地接近,我觉得没有新鲜感,所以也许还不如别的中国同学了解美国那么多。我有一个相对不是很大的朋友圈子,十几个人吧。除了几个美国人,一般都是中国人,我不太愿意出那个圈子。
我的成长道路
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国内不一样。在美国的学校里被别人欺负很多年,性格变得比较孤僻。我在美国读小学的时候被人歧视了四五年,真的是挺厉害的,被那帮小孩追着打,根本没有朋友。我上的是公立学校,到最后才好一些,因为有了几个中国孩子。以前没有朋友,不合群,挺难受的。但是这些经历同时能增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小时候的经历会让你对很多问题想得比较开,不会那么死心眼。我这个人可能看起来比较冷漠一些,但其实很乐观,有时候很想得开。
好不容易回国了,但是那会儿中文会说不会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汉字只会写一百个吧,那真是挺苦的。那一年我10岁,那一年的事情永远忘不了。从10岁你就要学会熬夜,学会逼自己,然后一次一次吃苦头,被别人嘲笑。我小学所在的班级很差,因为我考试成绩差,结果分配到流氓班去了。周围的孩子跟我性格不太一样,不太爱学习,性格也比较淘气,看我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想着我比较好欺负,所以又被人家打了好多次。
在美国挨打,回国还是挨打。那会儿我体质很差,打不过人家。一般别人打你,你打不过就跑呗,但我性格倔,我就跟他们打,结果我总是被打。每天要背字,我觉得还行,然后就练写作,效果挺好的。可能我妈我爸教得比较得法,我刚进去的时候语文不及格,一年之后语文就好起来了。再过一年期末考试,我语文成绩就是全班第一了。上初中就好多了,因为同学的性格跟我一样,我成绩也赶上去了,朋友特别多。我的初中是北大附中,高中是四中。四中跟北大附中不是一个风格,四中我觉得像清华,北大附中像北大。我从小是在北大长大的,到了四中之后整个环境不太适应。
我在国内的成绩还好,不用特别准备一样会考得好。我的外语占了很大很大的便宜,大概免修了8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免修外语课,回国后保持英文水平主要通过读书,我爸从美国给我带回了大量的书籍,海运过来,我一直看到高三才看完。虽然我英文的听、说不像以前那样流利,但是读、写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又因为搞竞赛,数学、物理考试不用担心了。我看书看得多,所以语文特别好,同样不用担心。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化学,我最不爱学化学,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不及格。开学初的一次化学考试,150分我只得了20多分。但我也不很担心,因为我知道只要期末好好学,分数就会上去。我不靠化学给我争分,只要不吃亏就行。因为读书读得多,其他像历史、政治等课程就很简单了。所以高考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压力。
去国外上大学是我自己的想法。高二下学期我开始想出国上学的事情。刚开始觉得比较困难,后来家里帮我收集有关信息就觉得好多了。如果留在国内上大学我肯定去北大。但是因为我们家在北大那么长时间,对北大太熟悉了,不像外面的人觉得北大那么神圣。最大的问题是我从高一开始,兴趣明显偏文科了。我们一大家子基本上偏文科,我可能受我父亲、伯父和姑父的影响,特别喜欢文科。如果上北大,专业选择上比较死。假如去北大的话,我可能会读经济,但是自己又不太喜欢经济。我再想想,只有在美国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所以就决定出国上学了。
我报了10所美国的学校。刚开始,我想去哈佛,哈佛在录取之前有最后的面试。我那次却吹了,因为我跟面试官吵了起来。他是学法律的,他研究“公司法”。我当时比较狂妄,不知道为什么就表现出我对商业的不屑,这把他给惹毛了。耶鲁的申请还比较顺利,我和他们的面试官谈了三个半小时,就是瞎聊,觉得很投机,性格相像,兴趣点也相近。我顺利地被耶鲁录取,也许沾了这次面试的光了。
大学生活
我社交活动比较少。前几年,我担任过耶鲁中国同学会的会长,向同学募捐想建立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小型社交圈。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举办一些讲座,最成功的一次是把诗人北岛请来了。后来比较成功的是我们每年都要募捐,然后我们在内蒙古一个农村初中、高中建立了一个奖学金。
我现在每天除了上课、吃饭,可能会聊聊天、上上网,其他的基本七八个小时都在看书。我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虽然有时候人很累,但是觉得很值得。但是,我认为一定要找几个真正很知心的朋友,先保证自己有几个朋友可以依靠,这个很重要。其次就是要重视学习,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虽然有点功利,但是我认为你在美国这种仍然排斥外来人的国家,你作为中国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把社交圈建到像美国人那么好。他们美国人很可能走那种社交的路子,他们成绩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然后通过培养自己强大的社交网,以后就可能很成功,有很多发展机会。
而对于中国人,第一,只要你在美国社会混的话,社交是个问题,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关系四通八达。所以我认为走社交那条道是事倍功半,不光事倍功半,你有一个极限。所以你想利用这里最好的资源、去最好的公司、上最好的学校、去最好的部门、获得最好的经历和教育,其实最实用的还是成绩。不光是学习成绩,你的整体思维素养都很重要,要把基础扎扎实实地打好。比如说袁健,他知道自己今后最重要的就是程序编得好,他就把计算机编程研究得很透。对我来讲,重要的就是思考问题,我一直在训练这个能力。一旦有了这个基础,很多事情就容易多了,好像是“一招吃遍天下”那种感觉。我认识很多已经毕业的人,他们就讲假如不是通过学习,培养过硬的学术素养或者技术,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光想靠社会关系在美国活下去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说在耶鲁四年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遗憾,就是有时候觉得自己上的课其实还是太少了,知识结构还没有完善到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个程度,所以要继续读书。还有就是我缺乏社交,其实也不是很缺乏。我认识的人其实还是蛮多的,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遗憾,假如我社交那么好自己就会不舒服。如果我重新念大学,我可能会稍微注重培养一些社交关系,认识更多的人。但是也谈不上遗憾,现在开始不算晚。
历史!历史!
现在快要毕业了。四年下来,我觉得选择耶鲁是正确的。如果不来这里的话,也许就不会学历史。我在这儿碰到了一些特别好的老师,他们真正是那种属于“大家”的学者,他们真正能让你觉得做个学者非常伟大,这种感觉好像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我刚开始挺狂的,什么也看不起,但是在这里我碰上几个特别让我佩服的角色。比如说有一个教希腊史的教授,我记得大一刚来时第一堂历史课,我也没决定要上他的课,更没有决定要学历史,只是听听而已。
他给我们讲为什么要学希腊史,听完以后就觉得好像整个人被吸引住了,觉得世界特别光明,觉得有这种学术理想,还有一种人文关怀,是特别伟大的事情,特别激动。就只听了这一堂课,我差不多就已经决定肯定要学历史了,这种令人振奋的感觉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在耶鲁除了学术之外,我的生活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我回去跟我爸说,只有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叫世界顶尖的学术气氛,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
我这四年的收获很多都是经验性的东西。这四年中,我思维的成熟度增加了很多。我来耶鲁之前也读了很多书,但就是不知道方向,而且思维也缺乏规则,比较凌乱,散乱的一些东西堆积在一起,不成体系。来这里后,首先系统地学习人文领域最基本的支柱——历史、哲学,等于是个人的知识结构被支柱搭起来了,然后把最基本的知识空缺填进去。
这四年读的书比较多,现在只要是人文方面的话题,几乎不管什么领域,无论碰到什么内容,我都能比较认真、严肃地思考。这样,你开始建立比较强的自信,你可以看得懂、听得懂原来看似深奥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而且能够不断衍生新的东西。这种感觉真好,这可能就是思维方法的提高吧。还有,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确信自己是个兴趣偏文科的人。这也很重要,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在耶鲁的学习基本上时时刻刻都要求你培养社会责任感。你逐渐对社会真正产生一种特别本能的关心,这是挺难的。通过在这儿的学习,我不光找到理想,而且找到信仰,或者说是精神支柱吧。可能因为家庭气氛的影响,我的兴趣更多在文科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多,现在我反而更加坚定自己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求。就是通过在耶鲁的学习,通过对历史,特别是西方历史的学习,我反倒更确定自己儒家思想的信念。
这是一种思考、比较的过程,有时甚至不是思考,而是一种单纯的非理智的感悟。体会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己对信仰的认识。这对于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了信仰,无论出现什么事情,都至少不会觉得迷失方向了,这和兴趣不一样。兴趣这个东西有时候不太可靠,至少不是一个很强烈持久的动力。有些人就会觉得单凭兴趣就足够了,但我认为,只有把你的兴趣和理想结合到一起后,你才会变得比较持久、坚定。
关于理想,我觉得可能比较抽象一些。我以前那会儿也思考历史、哲学,但是没有方向。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看书,经常思考。我那时读完了两本书,才逐渐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成熟一些。第一本书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它让你突然觉得,中国历史可以这么看,你可以如此充满理想,充满信仰,充满一种对古人的尊崇去看中国历史,而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批判,或者是什么批判继承之类的。突然,你就觉得它把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文化传统呈现出来了。那种震撼是很大的,因为你第一次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还是很光辉灿烂的。另一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是一种完全的精神跟灵魂上的享受,好像一下子天窗被打开,阳光射进来的感觉,一下子觉得生活明亮了很多。你对人生的憧憬、你自己在社会的位置、你的责任、你的义务都比以前要坚定。你人生的整个情结一下被打开了一样,感觉特别好。到耶鲁后,我又听了一些历史课,更加觉得人文科学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东西。它能够把你本源的、性格里面最善良的、最真诚的一面揭示给大家,不仅仅是做学问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的过程。我现在想清楚了,理想可能有一点儿像《大学》里面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在耶鲁修的十几门历史课多数是西方历史,中国历史学得比较少。古希腊史特别多,还有英国史与美国史。这些课程为如何考察一个社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变迁具有很大的作用。英国史教我怎么看现代社会,但是古希腊史教会你怎么把人类本源精神培养起来,逐渐挖掘出来。因为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根源,当代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关系思维方式,他们的战略思考、军事战略、政治策略,还有外交,他们这些策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所以通过学古希腊史,你就会对欧洲,至少在宏观战略思想上有一个剪影。政治和军事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古希腊的战略,用古希腊那些例子帮助你去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冷战等等历史事件。这很有意思,我挺喜欢上历史课的感觉。我后来又上了很多其他的课程。历史课上了十四五门,哲学课可能上了三四门,文学课上了两三门。我也学习了多种语言,拉丁语,现在还在学古希腊语,虽然这和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没有太大关系。我理想上可能想做一个古人吧,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时我觉得越来越靠近古人了。从中国当今社会的那种杂乱和浮躁,还有无序的狂躁里,把你自己的思维给抽出来,去面对一些更纯净、更健康的东西。这在国内可能也能做到,但在这里更自然、更舒服一些,没有什么限制,学术环境比较自由,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很感谢耶鲁大学给我那么大的空间,让我自由发展。
为什么读法学院
我可能在大三的时候才考虑上法学院。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考虑学经济专业,但我上经济课的时候觉得无聊,然后就转成学历史。我的专业是历史和数学,我的数学成绩比历史还好,但是在耶鲁,历史的学术含金量肯定要比数学高得多。数学对我来说非常容易。耶鲁大学其实是一个偏文科的学校,对文科的要求比对理科要严格得多。
报考法学院其实挺简单的。法学院招生基本上考察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你的法律专业考试成绩,以及你的本科平均成绩(GPA)。这两项要求很高,有了这两项作为中流砥柱,其他的,比如论文和简历,问题都应该不大。报考法学院比报考耶鲁本科要确定一些,你只要上相应的分数线就几乎肯定能进。我就报了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耶鲁、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最后全都录取了。我选择耶鲁是因为耶鲁法学院比其他的要强。排名有时并不太科学,但是如果你能在25年里排名保持第一的话,那其他法学院肯定还是有差距的。
不光是耶鲁法学院的声誉,这里的师资肯定也比其他的强很多。我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学术化,而耶鲁法学院的课程是美国所有法学院中最具学术性的。斯坦福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一流的律师,而耶鲁更注重把你培养成一个学者。我可能会比较偏重宪法、法理、国际法、比较法。我是攻读JD(法学博士)学位,克林顿读的也是这个学位。一般学法律的人都读JD学位,另一种学位LLM(法学硕士)纯粹是学术性的。只有你拿了JD文凭才可以当律师、当法官。从事法律工作,JD学位可能是法律界基本的学术资格证明了。
我本科主修历史,现在选择读法学院,主要是想能够不断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耶鲁也有历史专业的研究生,一旦你进入历史专业后,你这辈子就基本上只能在学术界混了,但我就不太想在学术界混。我一直在想如何重新构建中国的
传统文化,怎么让它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重新燃烧起来。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法律是一个途径。可能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法律后,通过看他们的法典或者吏治来思考,我觉得法和礼结合,不光是一种意志,还包括道德、文化的培养,都是融入在法律系统里面。甚至西方的法律也是如此,比如美国的宪法就不仅仅是个法律,美国人不是很喜欢讲宪法精神吗?我一直希望通过法律,我们可以重新将文化因素注入到法律领域去,可以去构建一些新的东西。我的研究方向可能就偏向于这个方向:如何重新改革法律。物质肯定是文化因素和法律融合在一起的,我希望能够在法律系统里播种一颗文化的种子,然后让它发芽。
我做这种研究的出发点还是立足国内。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国的,我可能会在北大扎个根。但是我也比较想在正规的法律部门工作,在法律改革、法律操办等顾问性质的工作中去发展一下。其实,我现在对中国最大的不满是因为她目前可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自己的传统几乎都被自己烧掉了。从历史上讲,中国的法律体系就不像西方那么严格,不是一个崇尚法制的国家,但是她可以通过法律和礼仪结合,然后通过一些其他文化的因素,还有各种我们可能现在已经觉得比较陌生的知识结构来运行。其实这个运作方式还是很强有力的,多数时候可能成为一套很健康的机制。但是现在我们可能保留了以前那种不很重视法制的习惯,同时又把以前有利于社会运行的东西给抛弃了,西方好的法制我们又没有学来。所以现在中国是属于真空状态:自己的好东西已经丢掉,别人的好东西没有学来。这种情况下,法律问题当然比较大,其他包括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也让人觉得不乐观。但就是这种情况,反而让人觉得比较想去尝试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历史让人有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帮助你看清楚这个社会向哪个方面发展可能比较健康、比较好。而法律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可以把你的理想付诸实施。对我刺激比较大的可能就是我父亲那辈人,学者对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我爸爸是在大学做哲学研究的,他对这个社会有很多理念、很多看法。但是他虽然可以写东西,可以提意见,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操办的能力,我不是很喜欢那种感觉。
社会
我与中国社会的接触很多。每年暑假回国,我都要去做研究。大一时,我在北大做了一个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学者一起去河北和江苏考察农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大二那年暑假,我做一个和经济话题有关的数学研究。大三时我在耶鲁申请了一个奖学金,回国自己去研究孙大午的案子。那个案子涉及面很广:既是农村政策问题,也是农村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写了三个报告,觉得收获挺大的。通过这些实践,我认识到法律对中国社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以前我觉得中国法制不健全,就认为学法律回国没有用。但是其实正因为法律不健全,法律的空白才比较大。这种状况给你的发展空间也比较大,所以有潜力。中国的法律太宽泛了,法律本身留有很多余地,你怎么理解法律都可以。我通过研究发现,也不算是发现,只是感觉,那些看起来很荒唐可笑的案例,以及农村发生的很多让人心痛的事情,其实都是合法的。因为中国的法律空当就那么大,你只要钻了那个空子,你干的事情再可耻,再令人发指,从法律上来说也可能没有犯法。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把法律空子给缩小了,也许就能见效。
朋友
我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只要我觉得他思维比较理性,而和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没有关系。我可能比较喜欢那种有理想的人,还比较喜欢那种照他们的话讲比较神经质的人。我觉得我有点神经质,有时可能比较偏激。我在待人处世方面不像一般中国来的孩子,不像他们应付得比较自如。我待人处世常常比较硬,有时不大灵活,我给人第一印象一般比较冷淡。我一直想改,但很难改。
我这个人没有特别强的物质欲望,不需要与很多人交往,只要有几个朋友就够了。